别称
非萎缩性胃炎
概述
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英文名为 Superficial gastritis (superficial gastritis with erosion),也被称为“非萎缩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浅层炎症性病变,以反复发作的胃脘部隐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嗳气、泛酸、烧心、饱胀感等症状。胃镜检测显示,浅表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 50%~80% 左右,发病高峰年龄为 30~50 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酗酒、刺激性(高盐、辛辣、粗糙等)饮食、长期营养缺乏和情绪高度紧张等原因,均可以引起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70%~80%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者多以不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为主,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
浅表性胃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原发病因,根据引起浅表性胃炎病因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治疗方向:
针对攻击因子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抗酸、抗胆汁反流治疗。
保护胃黏膜;
促进胃动力。
浅表性胃炎多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且经久不愈,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可以出现消化道出血,部分浅表性胃炎可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胃溃疡,严重时可以引发胃穿孔,少部胃溃疡可以最终演变为胃癌。
黏膜良好的情绪和规律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症状
早期病情较轻,患者多无典型症状,因而容易被忽视,长期慢性的胃部炎症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胃黏膜损伤加重,进一步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萎缩、穿孔,甚至诱发胃癌。
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浅表性胃炎最早期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多不知情。随着胃黏膜损害程度的逐渐严重,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胃黏膜浅层受到较轻的损害,多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容易被认为是胃动力不足或胃酸分泌过多。
早饱感:上腹饱胀不适。
恶心感、食欲不振。
纳差(食欲差)。
嗳气: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排出后上腹部饱胀感可得到暂时的缓解。
泛酸、烧心。
胃黏膜损伤持续加重时,当进食刺激性食物、情绪紧张、受凉、饱食后可以加重胃部不适。
上腹部轻压痛。
弥漫性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以灼痛、隐痛、胀痛为主。
疼痛一般无规律性,进食前后均可以加重或减轻疼痛,情绪紧张、烦躁、焦虑时疼痛可加重。
当浅表性胃炎合并胃黏膜水肿、糜烂时,胃黏膜在受到有害刺激时可出现反复小量的出血。
反复发作的持续性胃疼痛。
黑便,便潜血阳性。
呕血。
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
当长期慢性胃糜烂出血时可以引起恶性贫血,患者常伴有乏力、舌炎和轻微黄疸等表现。
病因
浅表性胃炎是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浅层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酗酒、大量吸烟等。由于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因而容易被忽视,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的慢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胃黏膜上皮细胞顶端和相邻细胞之间紧密贴合形成了胃黏膜屏障,可以有效防止胃腔内有害因素向胃黏膜上皮细胞内扩散。
当受到有害因子的攻击或胃黏膜血液供应不足时,胃黏膜屏障被破坏,发生水肿和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早期这种损伤仅侵犯胃浅层的黏膜,引起胃黏膜花斑状或红白相间样改变,常附着灰白色黏液斑,胃黏膜表面可以伴有局限性糜烂灶和出血点,胃镜检查中超过 60% 以上的人群胃黏膜均有上述变化。
哪些人容易得浅表性胃炎?
饮食不卫生引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定植在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产生大量毒素和酶等有害物质,诱发炎症反应并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错误的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高盐、粗糙、烟熏的食物,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
长期服用胃黏膜刺激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萘丁美酮、萘普生、美洛昔康、尼美舒利、依托度酸、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引起长期反复的胃黏膜损伤,形成难以愈合的炎症。
饮酒饮茶:长期饮用烈性酒、浓茶和浓咖啡,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微血管内皮受损。
长期大量吸烟:吸烟可以引发胃酸分泌过多,促进胃部的血管收缩,破坏胃黏膜屏障。
不良情绪: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胃功能紊乱,导致胃黏膜血流不足,胃黏膜保护功能降低而受到损害。
就医
浅表性胃炎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多不自觉,仅偶尔感觉胃部不适,导致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最终发展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严重疾病,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准。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浅表性胃炎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日常生活中存在饮食无规律、酗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浅表性胃炎高危行为的人群,应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若出现反复发作的胃部不适,如上腹部痛、泛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应尽早前往消化内科内科门诊就医,以保证在疾病的早期得到有效的诊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浅表性胃炎?
当患者长期出现上腹隐痛(最常见的症状,约占 85%)、早饱感、嗳气、泛酸等症状应考虑浅表性胃炎的可能。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临床诊断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的胃黏膜及其皱襞表面光滑、柔软、富有光泽,呈橘黄色(胃窦)或橘红色(胃体)。
内镜下浅表性胃炎主要有以下表现:
胃黏膜水肿:内镜下见病变处胃黏膜颜色发白,对光的发射增强,明显比周围正常胃黏膜组织肿胀。
胃黏膜花斑:在正常显示橙黄色的黏膜区域出现红色片状、条状或弥散性的的充血区,与周围组织呈现花斑或红白相间样,以红为主。
胃黏膜渗出:病变处胃黏膜上附有黏液渗出,内镜下不易冲洗干净,黏液下为红色黏膜或糜烂灶。
胃黏膜糜烂:黏膜质地脆弱,内镜触碰可引起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上皮部分缺失,缺失处常有白苔附着。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处胃黏膜进行活检,病理检查证实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出现的频率?是否与进食有明显的相关性?每次症状出现会持续多久?是否自行缓解?
有无不洁饮食,日常饮食习惯如何?有无暴饮暴食、三餐无规律等?是否喜爱重口味食物如辛辣、腌渍食物?
是否长期吸烟?是否长期饮用大量烈性酒?
近期是否服用药物?如有,服用过哪些药物?
近期情绪是否良好?学习、生活或工作的压力大吗?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患上浅表性胃炎?
这种疾病严重吗?我这种症状会持续加重吗?
我需要进行何种治疗?需要服用什么药物吗?
治好疾病需要多久?治好后还会复发吗?
以后我要怎么预防这种疾病呢?
治疗
明确病因、对症治疗。首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治疗浅表性胃炎的关键所在,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情绪都有助于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杀菌治疗,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应及时停用。
临床对于症状不明显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多予以饮食及生活指导;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在生活饮食习惯的指导上加之药物对症治疗。
饮食治疗(对于症状轻、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黏膜糜烂)
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清淡饮食, 避免刺激性、粗糙或质地过硬的食物。
戒烟戒酒。
避免长期饮用浓茶或浓咖啡。
保持良好的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当锻炼。
杀菌治疗(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根除治疗。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采用四联药物治疗法: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共 10~14 天,其中抗生素推荐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药物治疗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者,即存在泛酸、胃灼热、胃黏膜糜烂等症状的患者,根据症状的轻重,可以使用 H2 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对于胆汁反流或上腹饱胀、早饱感的患者,使用胃动力促进剂,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药物。
对于服用 NSAID 药物且不能停药的患者,使用米索前列醇、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
对于胃黏膜损害严重的患者,服用胶体铋、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药物。
对于情绪紧张、抑郁、焦虑的患者,辅以抗抑郁、镇静药物。
其他
服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微量元素硒等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的效率。
疾病发展和转归
轻度的浅表性胃炎不需要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有效缓解疾病的发生。早期有效的检查和对症治疗可以完全治愈浅表性胃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将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以引发胃溃疡穿孔甚至胃癌。
日常注意
浅表性胃炎的治疗重在日常注意对胃的保护,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时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所在,及时的检查和对症治疗也是治愈疾病不可或缺的。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三餐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过热、过冷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外吃饭应讲究饮食的卫生,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戒烟戒酒,避免长期饮用浓茶及咖啡(尤其是空腹时),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
健康生活,适当锻炼,培养个人兴趣及业余爱好,学会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预防
大部分的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该疾病的导火索,因此学会“如何健康的吃”是预防浅表性胃炎的核心。
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预防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
戒烟戒酒,早睡早起,适当锻炼。
制定三餐计划,定时定点吃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辛辣、过热、过冷、过硬),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学会交流和沟通,合理调节情绪,缓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