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急性胰腺炎,是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急性胰腺炎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 1/1000~1/12000,国内报道约为 3/10000,可发生在妊娠期的任何一个阶段,但以妊娠中、晚期常见,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病因包括胆道系统疾病、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暴饮暴食、急性脂肪肝、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高钙血症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其中胆道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 70%。胆道系统疾病中主要为胆结石,占 67%~100%。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可被分为三度:轻度:不伴器官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中度:伴一过性(≤48 小时)的器官功能障碍;重度:伴有持续((>48 小时)的器官衰竭。
主要症状为持续性中上腹部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有时伴有发热及腹泻等。
无胆道梗阻轻度患者可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止痛、抑制胰液分泌等;胆道梗阻者可行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或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有流产和早产征兆、胎儿窘迫或胎儿宫内死亡者,应终止妊娠。
此病是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病死率的第一位原因,该病发病急、进展快,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胆结石、高脂饮食、暴饮暴食以及肥胖等是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胆结石、避免高脂饮食和暴饮暴食,以及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症状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该病主要有三大症状,即上腹部疼痛、恶心和呕吐,可伴有发热、黄疸,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相关症状。
上腹部疼痛: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为胀痛、钝痛或剧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进餐后加重,弯腰抱膝位减轻,但呕吐后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
恶心、呕吐:多伴有恶心和呕吐,可吐出食物和胆汁,病情严重出现肠麻痹时,恶心、呕吐呈持续性。
发热:多数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 3~5 天,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者应怀疑有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或胆道感染等。
黄疸:胆结石患者可以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及巩膜(白眼球)发黄。
低血压或休克:重症患者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及心悸等。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胰腺脓肿:起病 2~3 周后胰腺及胰腺周围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表现为高热、腹痛、上腹肿块和中毒症状。
假性囊肿:起病 3~4 周胰液和液化的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其周围包裹形成假性囊肿,大的囊肿可产生压迫症状,出现腹痛。
多脏器功能衰竭:血容量不足引起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和功能衰竭,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治疗不能缓解;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心功能衰竭:心率加快,低血压等。
糖尿病:胰腺坏死导致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因此引起血糖升高。
产科并发症:胆结石及胰腺炎可能引起母胎生理功能障碍,导致妊娠不良结果,包括流产或早产及胎儿死亡等。
病因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妊娠期不同原因引起的胰腺的急性炎症,主要病因是胆道疾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妊娠期体内孕激素和雌激素增加,孕激素能使胆囊平滑肌松弛,雌激素能增加胆管内胆固醇水平,两者共同作用促进胆结石形成,胆总管与主胰管汇合形成胆胰壶腹,胆结石进入胆管嵌顿胆胰壶腹部,可引起主胰管胰液排泄不畅,导致胰腺中的胰酶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从而发生胰腺炎。
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高脂饮食以及肥胖等多种因素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脂,甘油三酯经胰腺脂肪酶分解形成游离脂肪酸,大量游离脂肪酸激活胰蛋白酶原,引起胰腺自身消化,胰腺毛细血管内甘油三酯微粒可引起胰腺微循环障碍,导致胰腺缺血和坏死,引起胰腺炎。
哪些人容易患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胆道系统疾病患者:胆结石患者容易发生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他们是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常见人群。
高脂血症患者: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容易发生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其他患者:暴饮暴食、肥胖、妊娠急性脂肪肝、子痫前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容易发生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突然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或伴发热等,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就诊科室
消化科
医生如何诊断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医生主要按以下标准诊断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即妊娠期患者如果满足下列 3 项条件中的 2 项或 3 项,即可诊断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急性发病,持续性中上腹疼痛;
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 3 倍;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影像学改变。
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检查: 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尽管胆结石、消化性溃疡患者以及部分正常人淀粉酶也可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2 倍,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有助于诊断急性胰腺炎。
B 超检查:简便易行,无创伤性,可发现胰腺体积增大、界限模糊、胰腺周围液性暗区、脓肿或囊肿等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表现,并对胆结石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此外,对胎儿无明显影响,因此,B 超是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尽管 CT 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金标准,但射线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因此,一般不推荐进行 CT 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能显示胰腺及其周围正常解剖结构、胰腺坏死及出血、胰腺管及周围组织变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对胆石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国内有人认为,核磁共振检查在妊娠早期可能会对胎儿带来热损伤,妊娠晚期是安全的;国外有学者推荐,核磁共振可以作为诊断妊娠期胆管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技术[1]。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怀孕多久了?
是否有胆结石、高脂血症、暴饮暴食?
有什么症状?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过去是否有其他疾病以及是否有用药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根据患者发病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一般先进行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同时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或终止妊娠。
一般治疗
包括禁食水、胃肠管减压、补充液体量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高脂血症的治疗
饮食治疗:应限制脂肪摄入。
降脂药物治疗:可应用 ω-3 脂肪酸治疗,该药对孕妇和胎儿安全。
血液净化治疗:对于严重高脂血症患者可考虑血液净化治疗,该方法既能迅速降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又能清除胰腺炎产生的炎症因子,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而且对孕妇和胎儿较安全[2]。
抑制胰液和胃酸分泌
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能减少胰液分泌,降低胰酶活性,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常用药物,但对胎儿可能有潜在的影响,目前在国际上对生长抑素类制剂在孕妇中是否应用仍未做出明确规定[3]。质子泵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减少胰液分泌,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妊娠中晚期患者可酌情应用。
抗生素
轻型患者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尤其是合并感染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选择抗生素的原则是广谱、高效、易于通过血管-胰腺屏障和对孕妇及胎儿影响小,通常选用头孢三代联合甲硝唑治疗[4]。
解痉、止痛
应用维生素 K1 或维生素 K3 肌内注射对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有良好疗效,但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可能会加重肠麻痹,不建议应用[5]。腹痛严重时,可考虑应用芬太尼和酸哌替啶[6]。
介入治疗
对于胆结石引起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应首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下 Oddis 括约肌切开术,或放置鼻胆管引流,该方法既可以减轻胆管内压力,又可以降低胰腺炎死亡率,但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将操作推迟到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建议推迟至 36 周以后或生产后,并做好孕妇及胎儿的放射防护与生命体征监护[7]。
手术治疗
经上述治疗后疗效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即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手术治疗:
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组织有融合性坏死。
腹腔出现大量渗出液、腹内压明显增高、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以及严重并发症。
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及胆胰管梗阻的患者。对于合并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胃肠穿孔、胰腺周围脓肿或经 48 ~ 72 小时积极治疗后病情仍未缓解反而进一步加重者可考虑急诊手术治疗[8]。
产科治疗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不同于一般的急性胰腺炎,在诊治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宫缩、阴道分泌物、胎动及胎心情况。对于以下情况,应考虑终止妊娠:
足月妊娠患者。
有明显的流产或早产表现。
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窒息或死亡。
出现严重的感染或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剖宫产术对母体影响小,因此,一般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2]。
疾病发展和转归
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发展与转归的重要因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去除病因后其症状可明显缓解,而且疾病对胎儿的影响小,早产率明显低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较其他病因引起急性胰腺炎患者差,早产率明显增高。
轻度急性胰腺炎预后良好,经积极治疗多数可以治愈;
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重,部分患者预后差,可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其结局。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出现胰腺炎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就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治疗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避免过早进食,可以进食后,应选择易消化、低脂及无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喝酒。
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引起胰腺炎的药物,如利尿剂、消炎痛及硫唑嘌呤等。
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绪激动加重病情。
预防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及高脂血症。
健康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饮食规律,每天按时吃早餐。
避免暴饮暴食。
规律锻炼,避免超重和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