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属于白细胞,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维护身体健康。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随着细胞分裂、分化的进程,由最初的干细胞可形成各具功能的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巡视全身各处。如果粒细胞数量不足,未能将病菌及时杀灭,它们就会在人体内定居、繁殖。
急性粒细胞缺乏(Acute agranulocytosis)是粒细胞数量严重减少的一种临床危重状态。此时人体组织几乎成了不设防的空城,任由各种细菌长驱直入。大约在 100 年前,德国医学专家于 1922 年首次报告了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致死病例。当时,因该病发生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此类患者早期确诊、早期开展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死亡率可大幅降低,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得以康复。
年老体弱、重症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各种药物、移植受体都是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的高危因素。
急性粒细胞缺乏本身并不会引起不适。它的临床危害在于无法提供必要的免疫防护,任何病菌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
感染在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体内会快速进展、蔓延,侵犯各处器官组织,甚至引发脓毒血症,可伴有致命风险。
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只要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发现粒细胞缺乏。
在抗感染的同时,医生会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粒细胞新生。同时,要求患者立刻停用致病药物或尽快治疗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原发病。
在治疗期间,患者务必注意防范感染。即使原有感染症状已经得到控制,仍需做好个人卫生。在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之前,患者始终处于感染高危状态。
对于部分高危患者,例如接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急性粒细胞缺乏可能会多次发生,家属就需要协助其做好个人卫生,降低感染风险,并给予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
症状
急性粒细胞缺乏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明显症状,假如患者置身于无菌环境完全可以健康存活。患者所有的不适都是由病原体感染所致,因此最常见的就是发烧、咽痛、头痛等症状。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抗,感染可迅速扩展至全身各处,伴有致命风险。
急性粒细胞缺乏会引起哪些症状?
急性粒细胞缺乏会造成患者处于极易受到外界病原体感染的高危状态,但它并不会产生任何明显症状。
一旦患者受到感染,由于缺少粒细胞的抵抗,病情可快速进展,常见的症状包括:
发烧,某些患者可有突发性高热;
寒颤;
咽喉肿痛;
咳嗽;
头痛、头晕;
全身乏力;
口腔或牙龈溃疡;
皮疹或毛囊炎;
腹泻、呕吐;
胸闷、呼吸不畅。
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务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否则病原体在毫无抵抗的状态下,将在体内各处肆虐,有可能对器官组织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并伴有极高的致死率。
急性粒细胞缺乏有哪些危害?
急性粒细胞缺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感染将迅速扩展至全身各处:
肺炎;
蜂窝组织炎: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大面积的化脓性炎症;
腹腔脓肿或肝脓肿;
肛周脓肿;
脓毒血症:病原菌顺着血流遍布全身,重者可出现休克,伴有致命风险。
病因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起因主要在于 2 方面:
造血干细胞受到严重抑制或损伤,难以生成具有功能的粒细胞;
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破坏,一时间难以产生足够的新生粒细胞。
上述情况绝大多数与疾病或药物相关,例如血液恶性肿瘤、重症感染、药物毒副反应等。
急性粒细胞缺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机制是短期内体内粒细胞数量失衡:
产出过少: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严重的抑制或损伤,无法产生足够的粒细胞或产生的粒细胞不具备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损耗过多:粒细胞在短时间内由于遭到大量破坏,一时间难以产生足够的新生粒细胞,原先抵御外敌入侵的岗位大量空缺。
临床急性粒细胞缺乏的常见诱因: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化疗;
放疗。
各种处方药的毒副作用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例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抗生素:例如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类、甲硝唑和利奈唑胺等;
抗病毒药物:例如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
风湿科药物:例如柳氮磺砒啶、羟氯喹、保泰松;
精神科药物:如氯氮平、氯丙嗪;
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拉莫三嗪;
抗组胺药物:例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
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西罗莫司。
其他药物:例如左旋咪唑、安乃近。
各种病原体感染
病毒感染:EB 病毒、流感病毒;
脓毒血症:真菌性脓毒血症、细菌性脓毒血症。
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纤维化。
各种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展开攻击,杀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
克罗恩病;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缺少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生成新的白细胞。
维生素B12缺乏;
叶酸缺乏;
铜缺乏;
锌缺乏。
发生中毒事件:例如汞中毒、砷中毒、酒精中毒。
不明病因:极少部分患者自始至终未能检出明确的致病原因。
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极易发生感染:
患者的免疫防线几乎崩溃,外界的各种病原体侵犯人体组织,都能轻易得手,并且快速繁殖。
原先定植于人体口腔和胃肠道的条件致病菌,一般可以与人和平共处。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条件下,也可能突然发难,引起感染症状,并大规模向周边侵袭。
哪些人容易出现急性粒细胞缺乏?
老年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
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例如心脏病或风湿病患者;
伴有重症感染者;
造血功能存在明显缺陷的血液病患者;
治疗措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例如:
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
移植手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物的移植受体。
就医
如果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生通过监测发现急性粒细胞缺乏,会即刻开展救治措施。假如患者并非住院期间发病,那就只有在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后,才会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发现粒细胞异常,有时还会根据病史和其他一些检查来明确病因。
哪些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并非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那就很难及时发现病情,直到出现明确的感染症状,例如发烧>38℃、头痛、咽喉肿痛、腹泻、呕吐等(详见“症状”),才会去医院就诊。急性粒细胞缺乏引起的感染往往进展迅速,病情危重,尤其是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好立刻去医院接受诊治,而不是在家随意服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觉有任何不适也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通过血象监测发现急性粒细胞缺乏,会即刻开展救治措施。
注意:急性粒细胞缺乏起病急骤,早诊早治可以及时控制病情,避免产生各种危重情况。
就诊科室
感染科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
医生会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询问病史来初步判断病情。
询问病史
患者的病史;
正在接受的任何治疗。
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况,观察发生感染部位(例如皮肤、咽喉)的临床表现。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依据就是中性粒细胞数量<0.5×109/L。
血生化检测:测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评估感染情况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病原体筛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某些病原体的抗体。
血培养:对于病原体不明确的患者,可采集血液进行培养,从而了解可能的致病菌类型。
影像学检查:观察感染在体内波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医生可能还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最终确诊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例如:
骨髓穿刺:医生会用一根比较粗的骨髓穿刺针插入髋部的骨骼里,吸取很少量的骨髓液,观察其中的细胞类型、形状和数量,这项检查对明确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症状有多严重?
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
是否正在接受治疗?具体是什么治疗方案?从何时开始治疗的?
是否未经医嘱,擅自服用某些药物?
近期的饮水和食物是否来路不明或受到污染?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采取什么手段可以确诊病因?
我的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您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还有其他替代方案吗?
我还存在其他疾病,是否会因此而加重?
今后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治疗
血液科医生首先要去除病因,例如停用致病药物或尽快治疗原发病,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粒细胞生成。同时,需要感染科医生会诊,尽快控制体内感染,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如何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去除和控制根本病因;刺激粒细胞新生,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做好感染的防治工作。
去除和控制根本病因:
停用致病药物,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改变用药方案;
治疗诱发粒细胞缺乏的原发病,例如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要由风湿科医生会诊,尽快开展相应的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可以刺激骨髓干细胞加快生成粒细胞,从而有利于重症患者尽早恢复其免疫功能。
隔离外源病原体:假如有条件,推荐此类患者搬入层流无菌病房或严格消毒的单人病房,以免受到其他外来病原体的再次侵袭。
干细胞移植:对于年龄<40 岁的患者,若粒细胞缺乏是由合并的血液系统疾病所引发,应该及早接受干细胞移植,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
与此同时,需要由感染科医生会诊,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即刻采用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尽早控制体内感染,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日常注意
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应该注意增强营养,讲究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接触任何病原体。
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指导,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日常注意食谱营养均衡,确保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每天需要摄入充足的蔬菜和水果,最好选择方便去皮的种类(例如黄瓜、苹果)。
患者往往伴有发烧症状,每天都要注意补充水分。
进食之前,所有的食物和水最好经过微波消毒处理。
注意餐具卫生,使用之前最好用微波或酒精杀菌。
患者务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假如搬入无菌病房或单人病房,最好不要随意外出,避免外援性感染的风险。
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
日常注意可以选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漱口液和鼻腔洗液,减少病原体侵入的风险。
外出时,尤其是去医院复诊时最好戴口罩,切勿接触其他传染病患者。
对于急性粒细胞缺乏反复发作的患者,例如接受化疗、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也有必要多沟通、多交流,了解患者的苦恼和想法,尽可能做好疏导工作,给予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
预防
急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复杂多样,往往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诱发,难以预测和预防。只能在患病或服药时加以注意,一旦感觉有任何不适,立刻就医,及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