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自己的组织)。主要由于自身体内产生一种抗体抵抗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减少。
儿童每年发病率约 1/10 万,主要发生在 1~5 岁儿童,男女发病无差异。
本病的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不明。危险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
根据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可将此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血小板减少持续 6 个月以上。
轻者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全身可见散在的瘀点,瘀斑,重者可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反复发病者可见轻度的脾大。
内科治疗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脾切除术,内科和外科治疗都无效者可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的难点在于部分患儿转变为慢性,病情易反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 1% 的病死率,主要死于颅内出血。
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是一种自限病,若无出血,不经治疗也可好转。发病多于病毒感染有关,需积极预防感染,增强抵抗力。
症状
最主要的表现为皮下出血,轻者可见皮肤、黏膜下出血,重者可有胃肠道、牙龈出血、血尿。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症状包括:
出血: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在皮肤、黏膜,全身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严重者可见牙龈、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便血),部分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突然眼前一片漆黑、视力下降),颅内出血(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心率、血压不稳)特别罕见,但容易引起患儿死亡。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颅内出血
贫血
视网膜出血
病因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慢性型的病因不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感染: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70%~80% 在发病前 2~3 周有病毒感染病史或疫苗接种史。与此病有关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等。
自身免疫状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自身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患此病。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病毒感染:乙肝患者、EB 病毒感染者、腺病毒感染者等。
疫苗接种者:免疫接种可能诱发机体一过性的免疫异常反应。
免疫力低下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引起感染,易引发该病,如艾滋病患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儿童:1~5 岁儿童容易发生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黏膜出血点。
瘀点、瘀斑:全身散在,大小不等,容易发生在小腿前面。
鼻出血、牙龈出血。
呕血、便血。
血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
心跳、血压、呼吸不稳。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通常会进行血常规、血涂片检查,在有血小板减少的结果后,可能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出血的部位及皮疹的特点来明确疾病的诊断。患儿需要暴露全身,医生观察皮肤表面及口腔黏膜等出血部位。
血常规及血涂片:当发现血小板计数<100×109/升,提示血小板减少,符合疾病的诊断,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判断出血的轻重,决定是否需要止血及补血治疗。
骨髓穿刺:可作为确诊该病的依据,排除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是一种有创的操作,需经过家属同意下操作,在患儿的腰背后穿刺抽取少量的骨髓进行化验。对于不需治疗的患儿,不推荐做骨髓穿刺检查;需要治疗的患儿,通常需要做骨髓穿刺来明确诊断。
血小板相关抗体:通过抗体的检查可作为治疗的疗效及疾病的预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接种疫苗?
出血出现有多久?
以前有无类似的症状出现?
有没有到其他地方就诊?如果有做了什么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严重吗?可以治愈吗?
如何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以后会复发吗?
以后生活上需要注意哪些?
治疗
治疗措施主要取决于出血,若患儿无出血,可不治疗,仅观察可随访。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一线用药。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可抑制抗血小板抗体,需要根据患儿病情来调整用药剂量及周期,严格按照医生医嘱用药。
人免疫丙种球蛋白:也是本病的一线用药。当有严重的出血或者在较短的时间血小板持续的下降情况时,可给予静脉滴注人免疫丙种球蛋白。
免疫抑制剂:该药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药物不良反应多,当上述两种药物治疗无效及脾切除无效时,考虑使用。常用的药物有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 A 等。
止血药:对于出血过多的患儿可用一些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
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很少需要切脾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出血过多危及生命,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切脾脏。
其他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无效,患儿仍有严重的出血可考虑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将体内的血浆引出,换上新鲜血浆,达到清楚有害物质的母的。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80% 的患儿病情轻者可自愈,有出血者容易并发感染,加大出血风险,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多数急性患儿经药物治疗后可自愈,再没有出血的风险,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发展为慢性。
日常注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应用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严禁使用阿司匹林,会加重出血风险。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时,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就诊。
定期复查:患儿需要 1 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疾病是否复发。
饮食:该病是出血性疾病,在饮食上应选择少渣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豆浆、软面条等,避免油炸、辛辣类食物,避免饼干、烤馍片、烧烤等硬质食物,以免引起食管和胃肠道的出血。
运动:病情严重的儿童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游泳等。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脾切除术后 48 小时内要半卧位,减少渗血,医生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
心理护理:使用激素后会引起脸部和腹部肿大,正确地看待激素的不良反应,停药后会逐渐好转,保持愉悦的心情。
卫生护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选用软毛牙刷,不要用手抠鼻,饭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预防
本病大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平时应预防感染,加强护理。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有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可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
对于 2~8 岁儿童,应提高免疫力,不熬夜,养成早睡的好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坚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