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概述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以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
本病发病率较低,尚无准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性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或遗传性细胞色素 b5 缺乏,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常见危险因素主要与父母相关,如父母为患者或携带者,孕期接触致突变物质。
本病可分为遗传性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该类又可分为红细胞型和全身型)、遗传性细胞色素 b5 缺乏和血红蛋白 M 病。
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以皮肤、黏膜发绀为主要表现,口唇黏膜、舌、鼻、耳等处呈青紫色。少数患儿智力及生长发育迟缓,手足颤动。
本病通常无需治疗,以改善肤色为目的时,可使用维生素 C,亚甲蓝等。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和细胞色素 b5 缺乏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本病的主要危害是大部分患者仅影响皮肤颜色。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和细胞色素 b5 缺乏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导致死亡。
本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对生活及寿命无较大影响。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和细胞色素 b5 缺乏患者预后差,常在数月到数年内死亡。家族中有类似疾病者,应咨询遗传专科门诊。
症状
发绀,即皮肤,黏膜呈灰蓝色是红细胞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和血红蛋白 M 病患者最常见表现;智力及生长发育迟缓是其他类型患者最常见表现。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发绀:是大多数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指血液中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高于 50 克每升,表现为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在口唇黏膜、舌、鼻、耳、颧骨及甲床等处明显。纯合子患者发绀明显,影响外貌,杂合子发绀轻,但接触氧化性物质后,也可明显发绀。
智力及生长发育异常: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及遗传性细胞色素 b5 缺乏患者,智力及身高等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手足颤动,小头畸形,角弓反张,即颈部强直,腰背部反折,身体向后仰呈弓状等。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
基因异常导致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所需的酶缺乏或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是最主要的病因。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最常见病因。该酶可将无法结合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当父母为该病患者或携带者或患者基因突变时,还原酶缺乏,高铁血红蛋白增多,出现发绀。该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细胞型仅红细胞内还原酶缺乏,以发绀为主。全身型所有细胞内还原酶均缺乏,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细胞色素 b5 缺乏:细胞色素 b5 是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的辅因子,负责电子传递。当其基因异常时也会导致该病。该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基因异常导致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改变后的血红蛋白易被氧化为高铁状态,且高铁状态稳定。该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哪些人容易患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该病为遗传性疾病,危险因素主要与父母相关。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家族史:父母家族中曾有过该病患者,父母为患者或携带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致突变物质接触史:母亲孕期接触致突变物质,如发生感染,服用致突变药物或食物,接触放射性物质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育迟缓,小头畸形,手足颤动,角弓反张等症状。
发绀加重:常见于接触氧化物所诱发的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皮肤黏膜青紫色加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未影响健康,但严重影响形象及社会交往,以改善肤色为目的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严重发绀,出现心肺系统继发改变:主要由于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皮肤黏膜青紫加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甚至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当医生怀疑该病时,将通过病史采集,遗传系谱图,体格检查,血液观察,高铁血红蛋光谱吸收分析、定量测定、还原试验和基因检测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及遗传系谱图:主要采集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和父母家族史,绘制遗传系谱图,可提示该病的遗传方式。
体格检查:视诊皮肤黏膜颜色,测量身高、体重等评估发育状况,智力测试,利于判断有无发绀,发育异常,畸形等。
血液肉眼观察:抽取血液后,血液呈现咖啡色,空气中摇晃 1 分钟后颜色不变。该检查可以排除心肺异常引起的缺氧性发绀。
高铁血红蛋白光谱吸收分析:抽取血液稀释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扫描,在 630 纳米处可见吸收带,滴加 10% 氯化钾后消失,用于证实高铁血红蛋白存在。
高铁血红蛋白定量测定:抽取血液后,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判断是否升高。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抽取血液后,向患者血液及对照血液中加入亚硝酸盐,在缓冲液中过夜,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正常人变为鲜红色,而本病患者为巧克力色。
基因检测:采用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基因,明确病因及类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出现皮肤黏膜青紫的?
有没有呼吸困难?
患者父母亲属中有无类似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需要治疗吗?
需要多少费用呢?
该病怎么治疗呢?
治疗
无症状或仅轻度发绀者不需治疗。出于改善形象,使肤色恢复正常的目的,可服用维生素 C,亚甲蓝,核黄素等。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患者神经系统病变,尚无有效疗法。
药物治疗
维生素 C:可将无法携带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改善贫血症状。
亚甲蓝:具传递氢离子的作用,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改善贫血症状。
核黄素:活化红细胞内的还原酶系统,促进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的血红蛋白,改善贫血。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对大部分患者,该病无需治疗,通常对于妊娠,生活及寿命无影响,但无法治愈,后代存在患病风险。
对全身型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缺乏及细胞色素 b5 缺患者,常于数月或数年内死亡。
日常注意
该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饮食或药物,避免接触含亚硝酸盐食物,苯胺类衍生物等氧化性物质,以免诱发急性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长期服用维生素 C 可导致泌尿系结石,用药期间若出现血尿,腹部剧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若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可能无法耐受维生素 C,用药期间若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若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时,应向医生反馈,防止服用亚甲蓝诱发溶血。
避免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新腌泡菜,储存过久蔬菜,亚硝酸盐超标的饮用水或加工肉类。
避免接触苯胺衍生物:如除草剂甲草胺,杀虫剂三唑磷等。
多食用维生素 C 含量较高的食物:新鲜水果等。
运动通常不受影响,若严重发绀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
预防
该病为遗传疾病,预防主要针对父母。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备孕及怀孕期父母应避免接触致突变物质,防止发生感染,注意保暖,远离病人;避免食用腐败食物,不合格的肉制品,新腌制泡菜等;避免接触放射物质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可防止患儿出生:
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的父母,可行产前诊断,检测羊水细胞还原型二磷酸吡啶核苷细胞色素 b5 还原酶活性,进行相应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