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尺桡骨双骨折
概述
尺桡骨骨折指的是尺骨骨干和桡骨骨干同时骨折,即前臂骨干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 10%~14%,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应按照关节内骨折的原则进行处理。中青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是高发人群[2],儿童和老人的发病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儿童的发病率高峰为夏季,多由运动外伤引起;老人的发病率高峰为冬季,主要由摔伤跌倒所致[3]。
尺桡骨干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偶由站立位跌倒所致, 损伤机制多为暴力经手掌部沿前臂轴向传导;
表现为前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出现骨摩擦音或畸形;
高能量外伤、跌倒时手掌着地,前臂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X 光片可以帮助医生很好的诊断该病;
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儿童骨折一般接受保守治疗,情况严重时需接受手术处理;
治疗后需经常进行功能锻炼,恢复前臂功能,避免剧烈运动等;
由于该病多数由运动损伤和跌摔上引起,预防应以避免外伤为主。
症状
尺桡骨干骨折有哪些临床特征[4]?
主要症状:
前臂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可出现前臂成角畸形;
前臂活动出现骨擦音;
儿童尺桡骨干出现青枝骨折时,出现成角畸形,而无骨折端移位。
合并神经损伤的症状:
正中神经损伤:手的桡侧感觉障碍,拇指活动受限;
尺神经损伤:手的尺侧、小指、环指等感觉减退,活动受限;
桡神经损伤:手腕下垂,掌指关节活动受限,拇指内收畸形.
尺桡骨骨干骨折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尺桡骨骨桥形成(交叉愈合):同一水平粉碎、移位严重的双骨折,或复位固定不佳等情况下可出现尺桡骨之间形成骨桥,影响前臂旋转活动。
骨筋膜室综合征:为尺桡骨骨干骨折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前臂肿胀、皮肤肌肉张力增大;被动伸直手指时,前臂疼痛出现或加剧;桡动脉波动可消失。需要及时进行减压术。
病因
导致尺桡骨干骨折常见原因是什么[1][3][4]?
直接暴力损伤:
多为打击或机器损伤;
引起的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间接暴力损伤:
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至桡骨中上段引起骨折;
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传递到尺骨导致尺骨骨折;
骨折线位置较低;
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骨折,尺骨为短斜型骨折,且有多移位。
扭转暴力:
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导致双骨螺旋性骨折;
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尺桡骨骨折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青少年: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中老年:多由跌倒所致;
儿童:多由运动外伤引起。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高能量运动、跌倒等外伤后在出现前臂疼痛、肿胀、手腕、手指活动受限等表现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这些表现可以包括:
前臂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前臂成角畸形;
手、手指的感觉减退,屈伸活动受限;
手、手腕活动受限;
前臂局部明显肿胀,皮肤张力增加,肤色变白;
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其他表现:前臂有明显伸长伤口等。
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尺桡骨干骨折的[4]?
医生会根据你的外伤情况、上肢局部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考虑是否有尺桡骨干骨折。
病史:医生一般需要了解受伤的时间,受伤的类型,例如是摔跌伤还是机器损伤,并且希望了解受伤是前臂的动作,例如摔倒时是手掌着地抑或是手背着地,手臂有无旋前或旋后等;
体格检查:包括患侧肢体局部压痛、活动度检查、脑动脉搏动情况,前臂是否有骨擦音等,医生可能会嘱患者活动手腕、手指,询问手掌感觉情况等,以检查正中神经、尺、桡的损伤情况;
影像学检查:前臂中立位 X 线摄片可很好的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判断骨折移位、旋转的情况;CT 可协助诊断无明显移位的隐匿性骨折;必要时可做前臂磁共振检查以便于观察软组织情况。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受伤过了多久?
受伤时手臂在做什么动作?
手臂哪个位置疼痛?
按压的时候是否会加剧疼痛?
手腕、手指能否活动,活动时有没有疼痛的加重?
是否有手、手指感觉的异常?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哪些动作能改善这些症状?
哪些动作会恶化这些症状?
服用过或外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是否需要马上手术治疗?
都有什么其它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治疗后会出现什么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保守治疗前臂固定多久后可以活动?
如需手术,手术后需要如何康复?
手术植入物是否需要取出,何时需要取出?
如果治疗后骨折没有愈合,我该怎么办?
如果保守治疗后或已经出现畸形愈合,下一步需要如何处理?
多久需要回来复查?
治疗
治疗初期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尺桡骨长度,解除成角畸形和旋转畸形,恢复桡骨弓;治疗后期的目的则为骨折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和旋转功能,移除引起并发症的内固定物[5]。
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儿童,及无移位或移位程度较轻的闭合骨折可行保守治疗,但对于大龄儿童前臂骨折,目前也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闭合复位和复位后的固定。
闭合复位:对于儿童患者,通常在全麻状态下进行骨折复位。儿童不完全的青枝骨折和弓形骨折无需通过牵引进行闭合复位。对于移位程度较轻的患者,可沿着与损伤相反的方向“倒转”骨头至其解剖形态下进行复位。
石膏支具固定:一般选择屈肘中立位固定,石膏托需要同时限制腕关节和肘关节活动,通常需要固定 6 ~ 12 周。
小夹板固定:有传统的四板法固定前臂掌侧、背侧、尺侧和桡侧,以及改良的二板法固定。
手术治疗:适应症包括尺、桡骨双骨折,骨折成角大于 10°、旋转移位大于 10°、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腕关节、肘关节脱位,以及所有开放性骨折等。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髓内固定等。
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且对于皮肤软组织条件差,或因为高龄等原因无法耐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可在闭合牵引复位后,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对软组织条件较差,甚或开放骨折,也可在早期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等软组织条件好转或允许内固定时再改为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操作便捷,对术者技巧、麻醉深度和手术室环境的要求较低,但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一般不将其作为最终治疗手段。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移位较大,多段骨折,甚至尺桡关节脱位等成人患者,可考虑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 10 岁以上的儿童,其桡骨上 1/3 骨折,尺骨成角 15° 以下,也可考虑该方法治疗。复位后通过加压钢板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髓内固定:对于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软组织覆盖不良等骨折可考虑髓内固定。髓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且美观,对软组织对创伤小,感染率较低,对骨质的破坏较轻[6]。但相对的,其术中透视时间较长,难恢复桡骨弓,术中扩髓操作容易引发血栓事件,且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术后康复[5]:对于尺桡骨双骨折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前臂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术后即可主动活动手部及腕/肘/肩关节;
简单骨折或复位良好的多节段骨折,应佩戴吊带保护;
病情复杂时可选择阶段调节型支具,便于功能锻炼;
术后第 1 周可以开始循序渐进地被动训练腕、肘关节的屈伸功能和前臂旋转功能;
8 周内注意限制负重(通常应小于 2~3kg);
骨痂形成后可开始负重练习;
术后 4 个月内禁止竞技运动或前臂过度负重。
日常注意
在家中锻炼前臂功能,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
骨折后应尽早复位固定,避免加重损伤;
治疗后按照医嘱,在家加强功能锻炼,并定期去医院复诊;
骨折治疗后早期应避免过早负重以及剧烈运动;
保守治疗后 2-3 天应及时返院调整固定支架的松紧程度;
如果你接受了外科手术,应定期至医院复查前臂 X 线摄片,必要时复查磁共振及 CT;
如果出现任何新的不适,或下肢疼痛、麻木再次出现,请立即去医院就诊;
平时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肉类、虾皮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并保持健康的体重。
预防
尺桡骨干骨折多由高能量运动损伤及摔跌伤引起,预防应以防止外伤为主,如防止儿童、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可适当补充钙剂,预防或改善骨质疏松,亦可减少尺桡骨干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