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什么?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怎么办?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感觉性神经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手足溃疡的家族遗传病。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家族遗传是该病的最主要病因。家族史、父母近亲结婚为本病的危险因素。本病无分期分型。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手足溃疡,手足的痛觉和温觉逐渐消失(以足部症状较为常见),而患者的触觉一般不会受到影响。本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对症治疗,治疗难点是目前无法根治。本病从患者出生时就会发作,早期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溃疡病。一旦发现,已经出现了反复难愈的手足溃疡,甚至残疾。这时患者的智力发育往往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病误诊率很高,容易与单纯的溃疡疾病、成人致残性遗传感觉神经病混淆。

概述

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正中神经走行过程中,因骨-纤维管、腱膜、筋膜狭窄、增生、肥厚、粘连等因素受到挤压,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最常见的是腕部受压而导致的腕管综合征,患病率为 5%,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 2~4 倍,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 45~54 岁。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最主要的病因:频繁、用力的肘、腕及手部活动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但发病也和肥胖、糖尿病和关节炎等因素有关。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腕部疼痛,拇指、食指和中指桡侧半麻木、疼痛或无力,以中指为重,严重者可出现手大鱼际的肌萎缩。

早期保守治疗,包括关节支具功能位固定,热敷或理疗,非炎性或肿瘤性病变可封闭治疗。症状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手术治疗。

本病需与颈椎病鉴别。

如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治疗效果欠佳。

避免长期反复屈曲肘和腕部用力活动,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合并有肥胖、糖尿病或关节疾病,应积极减肥、治疗原发疾病。

症状

不同部位的病变和病变程度的不同,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有非常典型的症状出现顺序。发病初期以间歇性夜间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为特征,腕部疼痛,拇指、食指和中指桡侧半麻木,随后发生感觉减退甚至丧失,肌力(拇短展肌)减退,大鱼际肌萎缩,精细动作的灵巧性下降(如拿硬币、扣纽扣)。

常见症状包括:

发生在腕部的正中神经病变又称腕管综合征(最常见的部位),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后痛醒,活动后症状缓解,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可有 Tinel 征(叩击神经损害的部位或其远侧,出现放电样麻痛感或蚁走感),Phalen 试验(屈腕试验)阳性。

旋前圆肌综合征:正中神经被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的腱弓卡压所致,多见于前臂反复强烈旋前活动,表现为肘前疼痛,可向桡侧三指放射,屈指无力,活动时疼痛加重,桡侧三指可感麻木,严重时对掌无力,叩击旋前圆肌上缘可出现 Tinel 征。

骨间前侧神经卡压综合征:正中神经的骨间前神经支,被指浅屈肌上缘的腱弓或纤维带卡压所致,表现为肘前疼痛,拇指、食指远侧指间关节屈曲力减弱,屈肘时可发现旋前方肌力弱。

病因

任何一种引起正中神经受压的因素均是病因。

常见原因

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慢性损伤性炎症,腕部骨折等。

管外压迫:骨与肌腱损伤、韧带损伤等。

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合并神经卡压综合征。

哪些人容易患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腕、肘部过度使用者,如电脑操作员、手工作业者、家庭主妇等。

 肥胖。

 外伤导致腕骨骨折、脱位,腕横韧带增厚等。

 糖尿病。

 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

就医

当出现腕部疼痛及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时,应及时就医,出现手部感觉丧失及功能障碍时应做详细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腕部疼痛。

手指麻木。

手部无力。

手部肌肉(大鱼际肌)萎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发手部及手部以外的肢体麻木、无力应及时就医,需排除颅内病变或颈髓病变。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运动医学科

医生如何诊断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X 线检查,明确患者的解剖结构是否有异常,尤其是骨性结构。

电生理检查,可测定大鱼际肌肌电图及腕-指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但存在 5%~10%的假阴性。

超声波检查,高频超声波可再现神经肌周围组织结构,但对肘、腕部的骨性结构识别能力较差。

CT 检查,CT 检查可观察到腕管的骨性结构是否有异常。

MRI 检查对肘关节及腕管横截面的显示较全面,明确是否有增生及占位病变。但对肘关节及腕管纵切面的扫描,较难精确显示正中神经,且其费用较高,耗时较长,所以临床较少应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症状程度?症状持续时间?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和加重?

从事何种职业?

有没有肘部、腕部的外伤史、骨折史?

既往是否合并有其他病史。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糖尿病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患上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这种病吃药能治好吗?有哪些治疗方法?需要手术吗? 手术的疗效如何?

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治疗

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及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改变生活习惯,经过积极、恰当地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病情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早期中立位支具制动,热敷及理疗可以改善静脉淤血,减轻水肿,降低腕管内压力,从而减轻神经压迫,使症状获得缓解。

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等。

封闭治疗:注射利多卡因加曲安奈德、甲泼尼龙或复方倍他米松。封闭治疗相对安全,但也有损伤正中神经的风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B 超引导下的穿刺可提高安全性。封闭治疗一般不要超过 3 次,每两次之间需间隔 2~3 月。糖尿病病人应谨慎使用,局部感染及老年体弱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通过保守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短期加重者,需手术治疗。

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切开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的腱弓或纤维带、腕管切开松解、切开指浅屈肌上缘的腱弓或纤维带)。手术创伤相对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手术部位瘢痕大。

内镜下松解术。手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腕部功能恢复快。

常规开放手术和内镜手术比较:

在术后并发症、患者主观感受、手术时间、手部握力恢复等方面,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别。内镜手术,在术后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康复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相近。

内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内镜手术需特殊的设备,学习周期也较长。目前并无证据支持某一种手术可取代另一种手术。

开放手术、小切口手术和内镜手术如何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临床医生的偏好和习惯,及对某种术式的掌握程度;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和类型;可用的设备;患者的选择。

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及中药外敷。

疾病发展和转归

部分病程较短、无基础疾病且年轻的患者,经 1 年左右的休息可获得缓解。

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手部肌肉发生萎缩的患者,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适当的功能锻炼可预防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及疾病的发展。

 避免长期屈肘、腕位的手部工作及活动。

 保持健康的体重。

 适当的肘及腕部功能锻炼及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瑜伽。

预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有效预防其发生及延缓发展。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改变工作姿势,缓解肘部、腕部持续受压至肘部及腕管内压增高 。

长期使用鼠标者,可配合使用腕部护垫。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腕部骨折若闭合复位后位置不佳,则积极手术复位。

工作中适当休息,进行腕部屈伸及旋转活动。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橘红丸的功效与作用-橘红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复方利血平片的功效与作用-复方利血平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