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腰痛-血尿综合征是一种定义不明的疾病,较为罕见,主要特征为反复或持续发作腰痛以及血尿。
目前病因并不明确,可能是肾血管疾病、凝血病、肾血管痉挛等,此外肾小管内结晶形成也可能引起肾小管损伤及阻塞而引起血尿。血尿通常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表明本病可能与肾小球损伤相关[1]。腰痛则是肾小球源性血尿与肾小管阻塞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患者大多为年轻女性,在白人群体中发病率更高[2]。
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腰痛及血尿。腰痛可为单侧或双侧,程度通常较重。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血尿,可能伴疼痛。
目前没有明确的根治方法,常规治疗手段为镇痛及止血、抗凝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手术方面,肾自体移植有较好的缓解症状效果。
患者的肾功能通常是基本正常的,转为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较小。多数患者的腰痛-血尿综合征最终会自行缓解。
症状
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发作的腰痛及血尿。
腰痛-血尿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腰痛:反复或持续发作,可为单侧或双侧,程度大多较重,患者运动时可诱发腰痛或出现腰痛症状加重,腰痛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血尿:反复或持续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或者在尿液检查时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血尿,可能伴有疼痛。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检查发现有肾结石。
腰痛-血尿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腰痛-血尿综合征一般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肾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很少转变为肾功能不全。
病因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腰痛-血尿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的原因如下:
肾血管疾病、凝血疾病、肾血管痉挛、心理因素等,均为可能引起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病因。
肾小管内结晶形成。本病患者常伴有泌尿系结石,表明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并导致肾小管阻塞及损伤也可能是肉眼血尿的原因之一。
腰痛可能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形成与肾小管阻塞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而引起,最终导致弥漫性肾实质水肿、肾被膜牵张和腰痛。
哪些人容易患腰痛-血尿综合征?
目前对于腰痛-血尿综合征的高发人群并没有明确定论,但好发于年轻女性,且在白人群体中发病率更高[2]。
就医
患者出现反复或持续发作的腰痛及血尿,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诊断腰痛-血尿综合征时,医生会与其他可能导致腰痛及血尿的疾病相鉴别,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后会考虑诊断为本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反复或持续发作的腰痛及血尿,应尽快就医以明确疾病具体性质。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腰痛-血尿综合征?
医生根据症状和检查,即可诊断。
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尿液分析:可见血尿,对于血尿原因有时有提示作用[3]。
肾功能检查:这类患者肾功能一般正常,较少出现肾功能不全。
泌尿系超声、肾血管超声、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排除脏器病变。
肾活检:明确肾脏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类型,可排除脏器病变并诊断本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出现腰痛、血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是间断发作还是持续发作?发作频率如何?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是多少?
运动后腰痛症状是否加重?
腰痛的程度如何?是单侧发作还是双侧发作?
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疾病或泌尿系损伤病史?
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结石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腰痛-血尿综合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效果如何?
有没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腰痛-血尿综合征有治好的可能性吗?
治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腰痛-血尿综合征在治疗后恢复情况怎样?
治疗
腰痛-血尿综合征的病因不明,因此目前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即镇痛、止血等。出现腰痛及肉眼血尿症状,医生一般会选择血管紧张素抑制药物;手术治疗方面,较常用的方式为自体肾移植,可比较有效地缓解腰痛及血尿症状。
药物治疗
镇痛:
非阿片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但效果常不佳。
阿片类药物:如氢考酮等,适用于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者,但应注意避免出现药物依赖症状。
止血:应用止血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尿症状。
血管紧张素抑制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痛及血尿症状[4]。
手术治疗
自体肾移植:自体肾移植是对于缓解腰痛症状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5],也就是切除患者的肾脏进行处理后再移植回体内,但对于血尿症状的缓解效果一般。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腰痛-血尿综合征的自然病程。但研究表明,60 岁以上人群中罕见腰痛-血尿综合征,且终末期肾病和过早死亡,都不是腰痛-血尿综合征的特征,因此,目前认为大多数患者的腰痛-血尿综合征最终会自行缓解。
若接受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腰痛及血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站立,防止诱发腰痛及血尿加重。
健康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防止出现症状加重。
预防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因此目前暂无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