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静止性脑梗死
概述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患者既往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但是经过头颅 CT 或 MRI 检查却发现有梗死灶存在,并且临床上没有与病灶对应的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病率约为 5%~62%,年发病率为 2%~4%。该病易发生于老年人群,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 20% 的 60 岁以上老年人发现患有无症状性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脑梗死,目前认为高血压造成的脑部小血管硬化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并且年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病、房颤、冠心病等危险因素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影像检查,脑梗死灶可分为腔隙性梗死灶与非腔隙性梗死灶,前者占约 80% 以上。
本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表现为轻度的精神神经障碍和/或认知功能障碍。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筛查与控制本病的危险因素是治疗的关键点,本病的早期发现、识别是治疗难点。
本病的主要危害为增加将来发生脑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严格管控高血压、慢性肾病、房颤等危险因素,规范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症状
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主要表现为较轻的神经精神障碍和/或认知功能障碍,但是由于其症状较轻,所以常常不被患者或医生所注意。
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神经精神障碍:常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手脚发麻或无力、抑郁等;
认知功能障碍:如轻度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无症状性脑梗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卒中
痴呆
抑郁症
吸入性肺炎
病因
由于无症状性脑梗死大多数属于腔隙性脑梗死,因此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与其相似,高血压引起大脑小动脉病变是最主要的病因。此外,本病的发生还与年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疾病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血压:目前认为高血压导致的脑部小血管病变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高血压可使脑部小动脉以及微小动脉发生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并且高血压还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促进小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大脑局部缺血,进而形成梗死灶;
哪些人容易患无症状性脑梗死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无症状性脑梗死:
老年人群: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 20% 以上患有无症状性脑梗死。
高血压:尤其是长期血压水平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颈内动脉狭窄、粥样斑块破裂以及血小板局部聚集形成的血栓脱落有关。
慢性肾病:尤其是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房颤:可形成心源性微血栓,随血流阻塞脑部血管。
冠心病:病变的冠状动脉越狭窄,发病风险越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代谢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大脑或心脏手术史。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无症状性脑梗死:
吸烟
饮酒
过度肥胖
缺乏运动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存在长期高血压、慢性肾病、房颤等危险因素;
痴呆,如明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抑郁,如情绪低落难过、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言语减少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继发脑卒中,如一侧面部下垂、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困难、头晕、平衡障碍甚至意识丧失等。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无症状性脑梗死?
当医生怀疑无症状性脑梗死时,主要通过头颅 CT 或 MRI 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头颅 MRI:主要作用是发现并精确地定位梗死病灶,以帮助医生进行确诊与排除其他疾病,与 CT 相比,MRI 更加灵敏、精确,并且没有辐射。
头颅 CT:主要作用与 MRI 相同,当 CT 发现可疑病灶而不能确定时应行头颅 MRI 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既往有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
有没有高血压、血压控制如何?
有没有慢性肾病、冠心病、房颤等病史?
既往有无脑部、心脏手术史?
家里其他人有没有脑梗死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不严重?
是否需要治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怎么样?
多久复查一次?
平时工作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脑卒中、痴呆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当患者确诊后需要进一步筛查并控制高血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
降压药: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应该给予降压药控制血压,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存在较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慢性肾病的患者,可予以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风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腹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等。
抗凝药物:如果患者伴房颤,可给予华法林等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而发挥抗凝作用,最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风险有所增加。
降脂药:对于肥胖、高脂血症、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以给予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浓度。
降糖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水平仍控制不佳,可使用口服降糖药甚至胰岛素治疗。
叶酸:对于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补充叶酸可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盐酸多奈哌齐:对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患者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处的血流流速减慢,且易形成涡流,使此处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手术中在左心耳处放置封堵器阻住其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降低卒中风险。对于伴有房颤,而无法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此手术作为替代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血管内支架成型术:适用于对于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的患者,手术可通过切除病变增厚的血管内膜或在血管内放置支架以解除颈动脉的狭窄。但是目前这两种手术不推荐作为常规疗法,仅对于脑卒中高危患者(如颈动脉狭窄大于 70%)才考虑是否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其他治疗方法
少数患者确诊时梗死病灶为新鲜病灶,可参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会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痴呆、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将来发生脑卒中、痴呆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 倍以上。
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正规治疗可以降低将来脑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日常注意
严格管控高血压、慢性肾病、房颤等危险因素,规范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严格根据医嘱服用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术后有突然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疼痛、面部下垂、言语困难、视力障碍或意识丧失等,如果发现应该及时通知医生。
自我血压监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推荐家庭自测血压,记录血压控制情况。
用药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华法林),请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加量、减量或停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溃疡、胃出血。若出现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大便隐血、胃镜等检查。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复查头颅 CT 或 MRI 以及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或颈部血管超声等项目。
饮食:低钠饮食,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6 克,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钾盐摄入,推荐每日钾摄入量≥4.7 克;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食品,少吃甜食。
运动:对于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应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与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其他: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预防
积极管控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戒烟。
限制饮酒。
保持健康体重。
改善饮食习惯,如低钠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避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等。
适当运动,对于健康成人,推荐每周锻炼 4 次左右、每次至少 40 分钟,可进行如跑步、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老年人应该定期复查随访。
积极防治高血压、房颤、慢性肾脏疾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