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概述
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主要的病因是家族遗传性。
步态不稳、肢体不协调是该病最常见的表现,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眼球运动异常、书写障碍等。
目前无法治愈,无特异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本病影响日常生活,严重可致残、致死。
通过孕前诊断能有效筛查本病。
症状
本病最初常出现步态不稳、肢体不协调等,之后逐渐出现构音障碍、眼球运动异常、书写障碍,病情发展到晚期常出现严重的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
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步态异常:步态异常是最为常见、也多为首先出现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走路的时候步态不稳、肢体摇晃跟喝醉酒似的,容易摔倒,道路不平时行走不稳更加明显。以后逐渐出现动作反应迟缓,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力量的估计能力变差而发生辨距不良。
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生硬(爆发性言语)、缓慢,单调而含糊,音量强弱不等,或时断时续,呈呐吃(口吃)语言或吟诗样语言。
眼球运动异常:表现为眼球转动不灵活、不平顺,突眼,眼球不自主像钟摆一样有节律地往返摆动。
书写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写字时字线不规则、字行间距不等,字越写越大,称为“书写过大症”,严重者无法书写。
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病情发展到晚期常难以下咽食物,喝水极易出现呛咳。
其他:部分学龄前儿童患者的肢体可呈现出扭曲的姿势及动作,年长患儿可出现肌肉萎缩,也可见面部肌肉、舌头的纤维颤搐(俗称 “肉跳”),或手指、足趾出现缓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转样蠕动。
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突眼、眼震。
末梢性肌萎缩。
病因
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一条染色体上存在导致该病的致病基因,而携带了致病基因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患者生育子女时,有一半的可能把这一条有致病基因的染色体遗传给子女,若子女遗传到了这条有问题的染色体就会发病。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父母中有一方患该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极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行走不稳、肢体不协调或肢体出现扭曲的姿势及动作,说话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书写异常等症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者出现严重的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时,将通常进行眼球运动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常规脑电图等,当患者有家族史,高度怀疑本病时可能进一步通过基因检测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检查眼球运动:医生手指置于患者眼前 30~40 厘米处,嘱患者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 6 个方向的顺序进行。若患者无法随着指示活动眼球,则表示眼球运动受限,对判断本病的病情发展有一定辅助作用。
检查眼球震颤:嘱患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若患者眼球无法进行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则表示存在眼球震颤。
腱反射检查:通过叩击患者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膝反射)或者叩击跟腱(踝反射)等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生理反射的异常,若异常则表示存在病理性改变,以此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椎体束征检查:如巴氏征检查,即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患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观察是否存在病理反射,判断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基因检测:通过抽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 DNA 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明确病因。
常规脑电图: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获得图形,从而分析大脑功能变化。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孩子几岁了?有什么不舒服?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走路正常吗?会不会东倒西歪?能不能走直线?
说话能说清楚吗?会不会断断续续?
看东西清楚吗?眼珠子能自由转动吗?
会写字了吗?写字正常吗?
有没有觉得四肢无力、吃东西咽不下去?
有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过病或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疗效如何?
有没有其他病史?家族有什么遗传病吗?
家长有无类似的病史或者症状?
家长有没有做过染色体检查或者脑电图之类的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
我(孩子)为什么会得这病?是遗传的吗?
治疗效果如何?症状多久可以消失?
治疗费用高吗?在不在医保范畴内?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我(孩子)还会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怎么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以后能生育孩子吗?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治疗
本病目前无法治愈,无特异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治疗
苯海索:可用于肌张力不全,改善震颤麻痹等症状,不良反应轻,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便秘等。
左旋多巴:可用于肌张力不全或其他锥体外症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初期常出现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手术治疗
矫形手术:伴骨骼畸形的(如脊柱侧弯或后侧凸)可行择期矫形手术,矫正骨骼畸形。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理疗:可帮助松弛紧绷的肌肉,增加肌肉弹性。
语言治疗:可帮助训练舌肌和面肌,从而提高讲话和吞咽的能力。
基因治疗:将外来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修补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手段尚处于研究阶段。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步态不稳、口齿不清、眼球运动受限、肌肉萎缩症状可能加重,若出现严重吞咽困难等,将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甚至加速病程发展,预后不良。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够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病程进行较慢的患者寿命也可较长。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改善生活环境,加强与患者交流,注重日常注意护理,注意防护,避免发生跌倒。
加强情感关怀,当患者出现对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时,应给予积极的关爱,帮助其重树信心。
可适当进行平衡训练,如保持站姿或坐姿一段时间,控制身体平衡。
可适当进行言语锻炼,嘴巴保持“a”“o”交替发音,锻炼口唇肌肉。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服用左旋多巴时应注意不良反的发生,如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咨询医生,若出现不安、失眠、幻觉等精神症状,应立即就医。
预防
本病为遗传病,预防的重点在于孕期筛查。产前诊断为孕期筛查的重要手段,在婴儿出生前通过穿刺取得羊水或绒毛组织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等,对胎儿的发病情况作出判断,作出是否继续妊娠决定,这在减少本病患儿的出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