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概述
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是由于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在排便过程中发生反常收缩(不协调性收缩),导致直肠排空障碍,从而引起便秘的一种盆底疾病。
主要是因为在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不但不松弛,反而呈反常的过度收缩状态,使粪便在直肠内瘀滞,难以排出。
主要特征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排便不尽等。
如果出现进行性排便困难,肛门持续坠胀及排便不尽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为以保守治疗为主,因为该疾病是功能性疾病。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积极治疗造成腹内高压的疾病,并多进食粗纤维的食物。
症状
盆底痉挛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
排便用力:由于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无法松弛,反而呈过度收缩,导致需用力排便,而往往患者越用力排便,排便越困难;
排便时间:患者排便困难,使排便时间延长,部分患者达半小时以上;
肛门坠胀:由于每次排便量少,粪便瘀滞于直肠,导致肛门发生坠胀,引起不适;
排便不尽:肌肉持续痉挛,导致排便困难,从而使粪便滞留于直肠,并持续刺激直肠,产生排便不尽感;
便次增加:每次排便无法排尽,粪便持续刺激直肠,导致便次增加。
盆底痉挛综合征并发症有哪些?
子宫脱垂:长期用力排便,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盆底下降、子宫相关韧带发生松弛,阴道后壁膨出,引起子宫脱垂;
盆底疝:患者存在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较长、长期排便用力等情况,使盆底肌肉整体下移,导致盆底疝形成。
病因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主要是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在排便时反常收缩导致,常见于慢性便秘(病程 10 年以上)、精神高度紧张及心理异常的患者。
排便困难或长期腹泻及泻剂的使用:长期顽固性且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过度用力、,排便时间延长、便次频繁等都可导致耻骨直肠肌肥厚;长期腹泻也可诱发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和反常收缩;
心理因素:与其他功能性疾病一样,心理因素起到很大作用,如焦虑可引起便秘,使肛门神经肌肉的调节发生紊乱;
神经因素:如神经支配异常,神经信号异常传导等,都会引起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
肌肉因素:盆底横纹肌发生不协调松弛;
其他因素:感染、先天性因素等。
哪些人容易患盆底痉挛综合征?
长期便秘者;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和焦虑者;
多次肛周手术者;
重体力劳动者;
心理疾病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缓慢地、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患者,以及伴有精神紧张或焦虑者等,均需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查体和排粪造影检查等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进行最终确诊。
因为其他盆底疾病,也可能出现与该疾病相似的症状,所以,患者需经过检查后,方能明确病因,医生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盆底痉挛综合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其他类型盆底疾病及排便困难疾病: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巨结肠类缘病、盆底肿瘤、妇科肿瘤等;
恶性肿瘤:肠道肿瘤多伴有大便性状及习惯改变,可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妇科肿瘤有相应妇科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可明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有没有便秘?便秘多久了?大便什么形状?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排便时,过程通畅吗?排便时间多长?有没有疼痛感?便后有无排便不尽感?
有无肛门坠胀及肛门疼痛?
是否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盆底痉挛综合征?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当盆底痉挛综合征一经诊断,应及时治疗,正确用药,避免症状持续加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以改善症状为主的综合治疗,严重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饮食改善
对于症状轻、病程短的患者,可以采取饮食改善,增加粗纤维饮食,大量饮水。
生物反馈治疗
常用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有三种: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肌电介导的生物反馈和排便造影介导的生物反馈。前两种较常用,尤其是肌电反馈治疗方法使用最多。
排便习惯的培养
培养患者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正确的排便姿势、排便时间的控制,应该每日定时排便。
身体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盆底痉挛综合征发展及转归
盆底痉挛综合征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使患者排便困难加重,并出现心理扭曲、精神焦虑等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但经过正确规范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度精神紧张、焦虑,形成良好的心态,如果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到相应的医院就诊,缓解心理压力;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在排便时看手机、打游戏等;
平时膳食结构要合理,营养均衡,适量饮食;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使症状加重。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平时要注意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遇事勿焦虑、紧张,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压力;
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