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是什么?直肠前突怎么办?直肠前突症状有哪些?

淀粉样物质沉聚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以致影响各器官的功能, 导致肾、心、皮肤等多系统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出现。全球的发病率约为 1/10 万,男女比 3∶1,多为 50 岁以上人群好发,国内缺乏大范围流行病学数据。最主要的病因是浆细胞增生产生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过度沉积在细胞间隙引发病变。患者往往存在高频的体细胞突变。长期接触放射线或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是该病的危险人群。根据氨基末端脑钠尿肽、肌钙蛋白 I 和血清游离轻链差值是否正常可分为四种。Ⅰ 期,3 项均正常;Ⅱ 期,3 项中有 1 项升高;Ⅲ 期,3 项中有 2 项升高;IV 期,3 项都升高。疲劳和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症状,当各个器官受累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尿液中出现很多的细小泡沫、手指麻木、舌头肿大、心慌和腹泻等。因病因不明,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常用化疗药物如美法仑联合糖皮质激素,或者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并发症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当病变累及心脏和肾脏等主要脏器时,患者常会发生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且呈进行性发展,给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患者预后与受累器官有关,其中心脏损伤者预后最差。

别称

直肠前膨出

概述

直肠前突是出口梗阻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是指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隔和阴道后壁向前突入阴道,常伴有其他肛肠病变,引起排便困难和下坠感等症状。

直肠前突多见于女性便秘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患者。有文献报道,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达 53.68%。近来发现少数男性患者也存在直肠前突的情况,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直肠前突的发病率和就诊率都明显增加,而且中重度的患者居多。

最主要的病因/危险因素是:直肠阴道隔存在缺陷;分娩期直肠阴道隔的损伤未能及时修复;诸多原因引起的慢性长期便秘造成挤压。

直肠前突按突出深度分为三度:轻度:6~15 毫米,中度:16~30 毫米,重度:大于 30 毫米。

直肠前突按突出部位分为三类:

高位:自肛门括约肌上方 7~8 厘米开始,阴道上 1/3 扩张,可同时存在肠突出、子宫脱垂等其它脏器的突出。盆底和阴道的支撑组织松驰造成的缺陷。

中位:自肛门括约肌上方开始,向上 3~7 厘米,最常见。产伤和分娩时过度用力,使直肠阴道隔过度松驰。

低位:这型突出肛门括约肌和会阴常有异常。阴道粘膜下的裂隙未连累直肠,也称假直肠突出。

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胀满感、有肿物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便不尽感。症状会随站立和蹲坐的时间延长而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黏液血便、性交困难或疼痛等。严重者需用手指插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协助排出粪便。

常用的非手术治疗包括熏洗坐浴、保留灌肠和生物反馈。手术治疗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吻合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等。

直肠前突会造成患者的排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的患者可能造成精神心理方面的疾患,甚至造成慢性的肛门直肠疼痛、性交障碍等其他盆底疾病。严重者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造成生命危险。

直肠前突属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种,主要的预防手段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排便习惯。对于女性患者,产后一定要做盆底康复训练,预防老年后出现盆底疾病。如果一旦罹患此类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正规治疗,避免乱服泻剂,造成不可逆的肠道损伤。

症状

直肠前突即直肠前壁突出,亦称直肠前膨出。是患者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前壁突入阴道内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排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胀满感、有肿物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便不尽感,严重者出现黏液血便、肛门疼痛、性交障碍等多种盆底疾病。

直肠前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直肠前突的常见症状包括:

排便费力。

排便不尽感。

常需手助排便。

直肠前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严重的便秘。

造成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如焦虑抑郁症。

病因

直肠前突,主要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直肠的前壁薄弱,排便过程中,粪便对前壁过度挤压造成。特别是女性分娩过程中,直肠阴道隔的损伤,均可造成直肠前突,一旦出现排便障碍,就会造成直肠前壁向阴道突出,形成疝囊样改变,从而形成直肠前突。

直肠前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直肠阴道隔先天缺损。

分娩或产伤造成直肠阴道隔缺损,未能及时修补。

慢性便秘或其他不良排便习惯,造成长期慢性的挤压直肠前壁。

哪些人容易患直肠前突?

中老年女性容易罹患此类疾病。

经产妇或多产妇。

曾有过会阴部外伤或手术史的女性。

有憋大便等不良排便习惯的人群。

就医

一般患者出现严重的排便困难,或有肛门下坠、便不尽感、直肠的憋胀不适,严重者有手助排便情况时,患者应考虑来院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频繁的排便困难,便不尽感,特别是手助排便时要及时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直肠前突?

临床医师一般可以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而后通过排粪造影、直肠测压等专科检查,明确诊断。该疾病一般表现手助排便、肛门指诊可以感觉到直肠前壁空虚,排粪造影可见明显直肠前突膨出。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排粪造影:为直肠前突检查的金标准,可显示出排便时直肠前下壁向前突出,并可测量直肠前突的深度和宽度,判断直肠排空障碍的程度。如合并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则呈现典型的“鹅颈征”,合并黏膜脱垂时可见:“杯口征”(空肠脏器注入造影剂后,由于占位或其他因素造成阻塞处形似杯口状,又称指压迹征)。

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可以很好的显示括约肌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改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为有便意,但到肛门口无法正常排出?

是否有手助排便习惯?

有无便不尽感和直肠肛门的憋胀感?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直肠前突?

该如何治疗?需要手术吗?

是否能治愈?会不会复发?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有手术意愿且满足手术要求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并不能百分百根治这类疾病,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不适,有复发的可能性。对于重度的直肠前突患者,特别是有手助排便病史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理想,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手术前一定要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

药物治疗

药物对于该类疾病治疗效果有限,一些栓剂、灌肠液,只能对一些轻度的患者有一定疗效,中重度一般没有太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

中重度直肠前突,特别是有手助排便情况的患者,建议手术干预,一般手术方式有:

经肛门的直肠前突修补术。

经阴道的直肠前突修补术。

其他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治疗。

磁刺激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直肠前突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是影响患者的排便情况,通常不会引发特别严重的并发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避免不良的排便习惯,如久蹲厕所、憋大便等。

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一旦有直肠阴道隔的损伤要早期修补。

预防

此类疾病是可防可治的,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女性患者产后,特别是经产妇产后一定要行盆底康复锻炼。这些好的习惯都会对这类疾病的预防有一定帮助。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定时定点排便,不久蹲厕所。

产后定期做盆底康复训练。

生活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乱服泻剂。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黄藤素片的功效与作用-黄藤素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疾病

青春前期牙周炎是什么?青春前期牙周炎怎么办?青春前期牙周炎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