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上皮样血管瘤病,杆菌性血管瘤病,杆菌性血骨病
概述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主要造成皮肤血管增生性损害的疾病。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多发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病例多为男性。最初认为此病与导致猫抓病的杆菌相似,但目前最新研究证明,感染亨氏罗克利马氏体或五日热罗克利马氏体,可引起本病发生。
亨氏罗克利马氏体或五日热罗克利马氏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近期接触猫也是本病的常见原因。
此病主要症状是皮肤损害、肝脾的紫癜性炎症、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状。
在治疗上,多采用药效极佳的红霉素,其他药物如利福平,庆大霉素等也可治疗。红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等都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止亨氏罗克利马氏体或五日热罗克利马氏体等微生物对人体的感染。
疾病的主要危害是如果延误诊断,治疗困难程度加大,并且需长期使用抗生素;如果不治疗,当伴随系统损害时,最终很有可能致命。
本病预后比较好,但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症状
皮肤损害是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以累及淋巴结、肝、脾、肺等多个器官组织的损害。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损害: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最常见的症状。有红色针尖大小的丘疹或者类似蜂窝一样的斑块。
骨损害:在肢体远端有疼痛。
多脏器感染:肝、脾、脑等多个器官感染的系统表现。具体表现为肝脏紫癜性肝炎、肝大、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并且伴随全身体重减轻等症状。
杆菌性上皮血管瘤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紫癜病
菌血症
败血症
发热
病因
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目前主要由亨氏罗克利马氏体或五日热罗克利马氏体感染引起。HIV 感染患者易得本病。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亨氏罗克利马氏体或五日热罗克利马氏体感染:当感染引起皮肤损害时,会出现肉芽肿,即一种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皮肤损害治疗若不及时,也可能引起败血症等。
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导致血管增生性损害,多在皮肤损害处表现为红色丘疹样结节或肿瘤样损害。
哪些人容易患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HIV 感染患者:大多数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患者发生于 HIV 感染过程中。
长期接触猫:只是有患病的可能性因素,目前没有明确实际证据证明患本病与其有关。
器官移植者: 机体免疫系统可能紊乱导致血管增生性损害。
接收化疗的肿瘤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并有触痛。
皮损四周化脓。
皮表硬的结状小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皮肤有血性渗出液。
发热。
四肢明显疼痛。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当医生怀疑是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时,将通常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电镜观察有颗粒状或杆状物质团块时,可能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X 线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最主要的检查方式。将取出的活体组织进行 Warthin-Starry 染色,当组织出现病理变化时,可通过电镜观察到有颗粒状或杆状物质团块微生物。
微生物培养检查:通过对病理组织中的微生物培养,可以进一步确定诱发本病的感染因素,有助于治疗,但目前操作难度很大。
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体外快速扩增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本病进行特异性诊断。
X 线检查:可以检测到皮质的弥漫性损害或者有清楚轮廓的溶骨性损害。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
有无 HIV 感染?
近期是否与猫接触过?
有无其他病史?
是否接受过化疗?
是否做过器官移植手术?
是否有红色的丘疹并有触痛的症状?
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吗?
身体有无发热症状?
四肢有无酸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样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费用高吗?能不能医保报销?
可以痊愈吗?如果治愈了,会有复发的可能性吗?
会传染给他人吗?怎么可以避免呢?
以后需要注意哪些生活细节?
这个病会遗传吗?
治疗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多采用药效很好的红霉素治疗,也可采用庆大霉素,利福平等药物治疗。只要诊断治疗合适,本病预后良好。
药物治疗
红霉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治疗细菌感染。治疗本病主要优先考虑红霉素。
庆大霉素:也是一种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延误治疗,需要长期服用抗生素治疗;若拒绝治疗,最终导致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伴有机体系统的损害,可能造成较高比率的死亡。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过敏现象应及时就医,根据医嘱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饮食: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平时多喝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运动:定期适当地锻炼身体,比如慢跑,加强身体的防御能力。
其他: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被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感染。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长期接触猫的人群:平时与猫接触的时候需要注意卫生,和猫玩耍之后要勤洗手洗澡,同时在家养猫的人更要注意猫的卫生状况,定期带宠物(如猫)去做卫生检查。
HIV 感染患者:需要认真遵循医嘱,坚持卫生合理的性生活。男同性恋患者需要注意性生活防护措施。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应戴上安全套,也注意养成良好的性生活习惯,不要滥交。
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人:要谨慎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一种可以抑制和免疫作用相关的 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功能的药物),防止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损伤甚至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