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概述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大多数起源于大汗腺,亦有起源于小汗腺,是汗腺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一种良性肿瘤。
本病目前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该疾病病因不明。青春期、女性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期分型。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好发于头皮躯干、大腿及生殖器等部位。初发于婴儿、儿童,到青春期呈乳头状、疣状,角化型结节或隆起性斑块,表面有痂。常见皮脂腺痣伴发生乳头汗管囊腺瘤。
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本病若皮肤表面浸润性斑块破溃或迅速增大,应警惕癌变,发生恶变的约占 10%,大多恶变为基底细胞癌,亦可为鳞状细胞癌并引起转移,也有恶变为腺癌的报道。
该疾病目前病因及危险因素未明,故无有效预防手段,疾病发病后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症状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的常见症状为头皮躯干、大腿及生殖器等部位出现乳头状、疣状和角化型结节或隆起的斑块。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丘疹、结节或斑块:本病常单发,出生时即有或发生于幼年,在青春期显著增大,好发于头皮躯干、大腿及生殖器等部位。皮损单发者早期为丘疹(隆起于皮肤的小凸起)、结节或斑块,表面光滑。
乳头瘤状、疣状、角化性结节或隆起性斑块:随着疾病进展,疾病初期光滑的丘疹、结节或斑块会缓慢进展呈乳头瘤状、疣状、角化性结节或隆起性斑块,多发者为排列呈线状的丘疹。
表面粗糙并有黏液排出的结节及斑块:生乳头汗管囊腺瘤患者青春期皮损会增大,表面粗糙,并有黏液排出或干涸结痂,颜色可为红色至棕褐色,外伤后易出血。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疾病进展,常见并发症包括:
皮脂腺痣:好发于头皮的皮损常发生于皮脂腺痣上。
毛发上皮瘤:通常表现为正常皮色、硬质的丘疹,呈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实,有时有透明感,有时尚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偶可形成斑块,极少破溃。
基底细胞上皮瘤:疾病初始表现也就一个由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中央开始破溃,呈现为侵袭性溃疡,有卷曲状珍珠色边缘,基底部呈黑色。
病因
该疾病病因未明。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该疾病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为起源于大小汗腺或未分化多能干细胞的不明原因的异常增殖。
哪些人容易患生乳头汗管囊腺瘤?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尚且并没有完全明确,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青春期人群。
女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表面无诱因情况下出现缓慢进展的乳头瘤状、疣状、角化性结节或隆起性斑块,或皮肤表面出现多发排列呈线状的丘疹。
皮肤表面出现不明原因的皮损,表面粗糙,并有黏液排出或干涸结痂,颜色呈现红色至棕褐色。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若疾病未经系统性治疗,肿瘤进展到晚期,出现因重度电解质失衡、恶液质等造成的休克等。
患者发生皮肤破溃、出血未及时处理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生乳头汗管囊腺瘤?
当医生怀疑是乳头汗管囊腺瘤时,将通常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对赘生物的结构(表皮、囊壁、间质及细胞)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确定有无特异性改变,这是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的确诊性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有哪里不舒服吗?有明显症状吗?是如何发现的?发现多长时间了?这段时间症状有加重吗?
是否曾就诊?曾接受哪些检查?曾使用何种药物?用药后有好转吗?
家族中有直系亲属出现过类似症状吗?是否已经确诊疾病?
近来是否曾受蚊虫叮咬?曾触碰或食用特殊物质吗?
是否有过敏史?平时饮食、睡眠习惯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疾病?能治好吗?会留疤吗?会复发吗?
需要接受哪些检查?能确诊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如何?治疗有危险吗?治疗费用高吗?医保能报销吗?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此疾病是否会传染或遗传?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手术治疗后有哪些生活注意事项?
治疗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对放疗不敏感,可以手术切除、冷冻激光或高频电切除治疗,但治疗不彻底易导致复发。
手术治疗
局麻下手术切除术:采用扩大切除术以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目的,可有效防止肿瘤复发,术后恢复较好,患者预后好。
其他治疗方法
术后液氮冷冻治疗:进一步杀灭肿瘤细胞,防止术后复发。
高频电切除治疗: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存在迟发出血的可能。
疾病发展和转归
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好,预后佳。
若患者未接受治疗,则疾病有可能发生恶变,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晚期可能出现全身多发转移性肿瘤、恶液质等。
日常注意
患者日常注意需注意防止损伤体表增生物,保证皮损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或出血。手术治疗后注意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恢复。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谨遵医嘱按时更换敷料(一般术后每 2~3 天更换一次,同时观察伤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直至术后拆线。若发生伤口出血、渗血,或外层纱布已被血液和渗液浸湿,则丧失防止感染的作用,需要立即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头面部伤口一般术后 4~5 天即可拆线,具体拆线时间依据患者自身术后伤口恢复情况,由医生决定。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可适当在床边走动,术后一周可恢复正常活动。如手术部位靠近眼部注意保护手术侧眼部,防止挤压或外伤,保持局部清洁及良好的用眼卫生,不用不洁的手或手帕擦眼。
饮食:手术患者术后应在从麻醉中苏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进食,可直接食用普通饮食。
日常注意饮食合理搭配,粗细适量,多食蔬菜水果高营养食物以及鸡 蛋、瘦肉、豆类等高蛋白食物,增强体质,促进伤口恢复。
增强体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引起术后出血。若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谨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有不适,立即就诊。
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