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凯腊氏凯腊黏膜红斑病,红斑增殖病,阴茎增殖性红斑
概述
增殖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黏膜上皮的表皮内原位癌,表现为局限性湿润发亮的鳞屑性红斑,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可发展为上皮样癌。
发病多在 50 岁以上男性,多见于龟头、尿道口、冠状沟及包皮等粘膜部位,亦可发生于口腔和肛门黏膜。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据统计,未经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者易患此病。常见危险因素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局部的长期慢性刺激如摩擦、高温等。
通常表现为单个界限清楚的鲜红或淡红斑,有的稍隆起,皮损边缘发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可覆有不易剥离的鳞屑。典型皮损有漆样外观,常有湿润、光亮或颗粒外观,质地柔软,似天鹅绒样,可进一步发展呈糜烂溃疡,周围有少量结痂。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局部瘙痒和(或)疼痛,少数有出血。
应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防止恶变。中医疗法有服用活血消炎丸、散结灵等;同时局部可应用抗有丝分裂剂 5-氟尿嘧啶霜或盐酸曲乙酰硫代秋水仙碱霜等;也可采用直接手术切除或激光、冷冻法等方法治疗,此外,近年兴起的光动力疗法取得较好效果。如果有侵入周围组织,则可按鳞状细胞癌处理。
增殖性红斑病若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病变可出现浸润、糜烂、破溃或乳头瘤状变化,往往表示已发展成侵袭性鳞癌,可侵犯周围组织,伴有局部淋巴结和(或)远隔部位转移(约有 20%)。
皮损可自黏膜扩散到皮肤,发展缓慢,随时间推移,可发展为上皮样癌,需及时治疗。此外,应避免任何局部刺激,同时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症状
局部黏膜(如龟头、包皮等部位)出现单个界限清楚、覆有不易剥离的鳞屑的鲜红或淡红斑为增殖性红斑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可出现浸润、糜烂、破溃或乳头瘤状变化。
增殖性红斑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增殖性红斑的常见症状包括:
红斑:出现单个界限清楚的鲜红或淡红斑,可覆有少量不易剥离的鳞屑。
表皮破损:部分皮肤损伤部位可呈糜烂溃疡,周围有少量结痂。
局部瘙痒和(或)疼痛,少数有出血。
多个红斑:也可表现为多个部位出现红斑或者一个部位出现多个红斑。
增殖性红斑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增殖性红斑若未得到及时或有效治疗,随其进展过程,可能发展为上皮样癌。
常见并发症包括:
侵袭性鳞癌
周围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
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20~60 岁未经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者易患此病。
增殖性红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确。未经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者易患此病。
此外,可能也与以下因素有关: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局部受到长期慢性刺激,如高温、摩擦、创伤等;
患有硬化萎缩性苔藓、扁平苔藓等。
哪些人容易患增殖性红斑?
20~60 岁未经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者;
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者;
患有硬化萎缩性苔藓、扁平苔藓者;
局部易受到长期慢性刺激(如高温、摩擦、创伤等)者。
就医
当患者局部黏膜(如龟头、包皮等部位)出现单个界限清楚、覆有不易剥离的鳞屑的鲜红或淡红斑时,请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局部黏膜出现单个界限清楚、覆有不易剥离的鳞屑的鲜红或淡红斑。
皮损为漆样或有湿润、光亮或颗粒外观,质地柔软,似天鹅绒。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局部黏膜出现浸润、糜烂、破溃或乳头瘤状变化。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增殖性红斑?
当医生怀疑是增殖性红斑时,将通常进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可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辅助检查,最终可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局部钳取、切取、穿刺、搔刮等方法,从患者身体发生病变部位获得小块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性质,最终作出病理学诊断,可指导治疗和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一种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利用光学干涉和近红外线等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进而扫描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点,辅助医生确诊本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割过包皮?
出现该症状的持续时间?
以前有没有得过什么皮肤病?
以前是否做过相关的检查或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是否严重?
是否需要动手术?
对生育是否有影响?
对性生活是否有影响?
治疗花费如何?
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会复发?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治疗
治疗增殖性红斑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其次是激光、冷冻等物理疗法,近年来新兴的疗法光动力学治疗较有成效;如果有侵入周围组织的证据,则可按鳞状细胞癌处理。
药物治疗
5% 氟脲嘧啶软膏:一种抗有丝分裂剂,为治疗癌前病变的一线药物。
5% 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核苷类异环咪唑喹啉胺类药物,为免疫调节剂,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盐酸曲乙酰硫代秋水仙碱霜:一种抗有丝分裂剂,常用作抗肿瘤药物。
手术治疗
局部手术切除:可完整切除病变,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复发率低,但可能会影响阴茎的外观和功能,即对病人日后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其他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常用的有 CO2 激光疗法,通过激光的作用清除病变组织,治疗效果较好。
冷冻治疗:使用液氮或 N2O 快速降温至零下 20 摄氏度以下,使细胞内形成冰晶,随后逐渐解冻产生最大损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光动力学治疗:即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关光源,通过光化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
中医疗法:可服用活血消炎丸、散结灵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皮损可自黏膜扩散到皮肤,发展为上皮样癌。
经过及时治疗后,经局部手术切除的患者大部分可完全治愈,复发率低,约为 2%,预后较好。
日常注意
遵从医嘱,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积极进行复查,遵从医嘱。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涂抹药膏时需注意手部的清洁。若出现渗出、出血、溃疡、疼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建议治疗后 2 年内,每 3 个月复诊 1 次,2 年后每 6 个月复诊 1 次。
其他: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裤子;勤换洗内裤;不要经常用手触摸下体;注意局部清洁与卫生。
预防
避免任何局部刺激,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建议早期进行包皮切除。
可接种 HPV 疫苗。
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裤子。
不要经常用手触摸下体。
勤换洗内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