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性疾病,主要损害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发病年龄通常在 10~40 岁,80%~90% 为女性。
大动脉炎会引起动脉全层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和纤维化,增厚的内膜凸向腔内,引起动脉的狭窄和阻塞,导致病变部位缺血。
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病毒或其他感染等相关。
因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力减退和间歇性跛行等。
患者如果出现呼吸短促、胸痛、手臂疼痛,或出现中风表现,如面部下垂、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时,应立即就医。
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大动脉炎是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避免严重并发症出现。
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感染的几率,减少本病的发生。
症状
大动脉炎的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根据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主要分为四类。
大动脉炎有哪些症状?[1]
第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疲劳、肌肉和关节疼痛、低热,可能伴有盗汗(睡着后出汗)。
第二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乏力或疼痛、头晕甚至晕厥、头痛、记忆力减退、胸痛、气短、高血压、腹泻、便血、贫血等。
根据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分为: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主要损害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包括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脑部和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
脑部缺血可能出现的症状有:
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脑缺血严重者可能出现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能出现的症状有:
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为主要特征,严重长期缺血也可导致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等。
胸主、腹主动脉型
主要损害降主动脉或腹腔动脉,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高血压(主要由肾动脉受损引起),可能出现症状有:
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肌肉萎缩、血尿、蛋白尿、下肢皮温低,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广泛型
损害多处血管,属多发性病变,具有头臂动脉型和胸、腹主动脉型的症状特征。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肺动脉-冠状动脉型
以上三种类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损。具体症状有:心悸、气短、甚至可能出现心力衰竭。
大动脉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脑梗死、失语、偏瘫;
高血压;
局部坏死,溃疡;
高血压脑病;
肺动脉狭窄;
右心衰竭;
主动脉动脉瘤;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多器官衰竭。
病因
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能与病毒、感染、内分泌异常相关。
大动脉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自身免疫反应导致。
内分泌异常:患者多出现雌激素水平增高。
遗传因素。
大动脉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轻、育龄女性:40 岁以下。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雌激素水平升高。
存在家族大动脉炎病史:直系亲属(女性)患有大动脉炎。
细菌、病毒感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面部下垂、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
呼吸短促、胸痛、手臂疼痛。
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肌肉萎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抽搐、昏厥、失语、偏瘫或昏迷。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风湿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大动脉炎?[2][3]
医生会询问患者相关病史,作为诊断的依据。
实验室检查: C 反应蛋白、血沉、血常规检查等。如血沉增快,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眼底检查:患者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时,眼底会产生改变。
超声:可探查主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或闭塞。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主动脉及各分支受损情况,助于诊断及治疗。
血管造影:全面检查头臂血管、胸-腹主动脉、肺动脉、肾动脉,明确狭窄部位、程度、侧支情况等,属于有创检查。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来就诊前出现过哪些症状?
最开始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这些症状一直都有还是偶尔出现?
哪些情况能缓解、或加重症状?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具体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种情况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是否需要手术?
平时饮食、运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服药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利用糖皮质激素有效抑制全身性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扩张血管抗凝类药物以辅助。
如果患者出现高血压,医生也会进行对症治疗,通常会让患者接受两种以上降压药合并应用。
介入治疗
一旦出现大的动脉瘤或不可逆的动脉狭窄,导致严重缺血,影响器官功能时,可能需要接受介入或手术治疗。
医生可用器械扩张、通开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大动脉炎活动期已被控制,脏器功能尚未丧失前,进行动脉重建,以达到治疗效果。
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应用药物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可能后,再采取手术。
对于主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的患者,医生可能进行胸外或胸内途径人工血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摘除术等。
胸或腹主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医生可能进行人工血管重建术。
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医生可采取血管重建术或肾脏自身移植术,患侧肾脏明显萎缩时,医生可将肾脏切除。
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医生可能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
日常注意
疾病活动期、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同时鼓励戒烟。
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家属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出现继发感染;是否水钠潴留导致水肿、体重异常增加;是否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患者需要按医嘱服药,避免突然减药或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可以每天测 4 次体温,对于发热的患者,必要时物理降温;对于肢体麻木、疼痛者,适当的按摩或相应的对症治疗;每天测血压,比较患肢与健肢血压差异及脉搏搏动情况。
注意患肢血液循环变化状况,及有无疼痛、寒冷及感觉异常等。如出现头痛、眩晕或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应让患者平躺,并立即通知医生。
长期卧床患者,防止发生压疮、感染或其他意外。
预防
大动脉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平时要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感染的几率,从而降低炎症的发生率。
居室不宜阴冷和潮湿,温度应该适宜。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感染。
加强营养,饮食不宜生冷和过于油腻,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