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清病是指输注异种血清制剂治疗后,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1]。但血清病并不一定都是由输注异种血清引起的,血清之外的致敏物也可引起类似的反应。这种反应均可称为血清病样反应,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血清病。
在抗生素及化学制剂发明之前,血清病主要发生于异种血清制剂输注后。而自抗生素问世之后,由非血清类物质引起的血清病样反应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上引起血清病的人类异种血清制剂主要为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及其他各种蛇毒抗毒素等;引起血清病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磺胺类、链霉素、苯妥英钠、保太松、水杨酸盐及右旋糖酐等。
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眼睑及手足末端的水肿,少数患者有可能发生喉头水肿、多发性神经炎、肾小球肾炎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低血压、过敏性休克。
血清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若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患者因输注异种血清制剂而引发的血清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且随着患者体内异种血清蛋白水平的下降,临床症状也将逐渐好转。但若因药物引起的血清病样反应,一般临床症状较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症状
典型的血清病一般在首次用药后 7~14 天发病,且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与接种的途径(静脉注射发病机率相对较高)和注射异种血清的剂量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常见症状有哪些?
皮疹:常见的为注射部位出现荨麻疹样风团,也可见紫癜样皮疹及斑丘疹。
发热:轻、中或重度发热,伴或不伴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常结质软而有压痛,及伴或不伴全身关节肿痛。
其他:部分患者还将出现肝脾肿大,面部、四肢、喉头等处水肿,喘息、腹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心肾功能及神经系统病变,出现心肌炎、蛋白尿及多发性神经炎等[1],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血清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其并发症危害较大:
多发性神经炎;
肾小球肾炎;
心肌炎。
病因
血清病是一类因输注异种血清制剂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2]。在抗生素及化学制剂发明之前,血清病主要发生在接受异种血清注射后。但血清病并不一定都是由输注异种血清引起的,血清之外的致敏物也可引起类似的反应。
常见病因有哪些?
异种血清制剂输注:由血液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非血清类物质引起:这类物质包括细菌、昆虫毒、药物等。药物中最常引起血清病样反应的是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可见于链霉素、苯妥英钠、保太松、水杨酸盐,及右旋糖酐等巨分子药物。
哪些人容易患病?
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精神压抑者。
就医
一般来说,本病具有自限性,临床症状较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疹:一般先出现在注射部位,尤其是出现荨麻疹样风团。
发热:体温不低于 38℃,伴或不伴关节肿痛、或淋巴结肿大。
水肿:颜面、眼睑及四肢末端出现水肿。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拨打 120:
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喘憋、呼吸困难、严重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建议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皮肤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血清病?
本病诊断主要是依据输注异种血清制剂或抗生素后,出现上述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检查对此病诊断意义不大,检查结果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清总补体与 C3(C3 是在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补体成分,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和肝脏合成)均下降,少数患者血中可检测到免疫复合物,但特异性不高。出现肾损害者可有蛋白尿及管型尿。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输注过异种血清制剂或抗生素等?
使用异种血清制剂或抗生素后,是否出现过发热、皮疹等症状?
多长时间出现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清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什么治疗方案?哪种方案适合我?
可以治愈吗?会不会复发?
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此病具有一定自限性,且临床症状比较轻,随体内异种血清蛋白水平逐渐降低,症状也会逐渐消失,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轻症患者,如出现低热或关节肿痛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出现皮疹者,可给予抗过敏治疗,如 H1 受体抗组胺药等。
对于全身症状较重者,如出现高热、较严重的皮疹,或累及神经系统、肾脏及其它脏器,应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等。
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及时注射 1% 肾上腺素,同时立即给予生命支持。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一般来说本病症状不重,常出现的症状为皮疹,若不给予对症治疗,常在 3~5 天后逐渐消失,预后较好。若患者出现较重的过敏症状,如累及神经系统、肾脏或其他脏器,需立即就医,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若患者出现较重的过敏症状,预后不佳。
日常注意
若出现类似血清病样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避免加重病情。
患者常见症状为皮疹,一般为荨麻疹样风团,也可见紫癜样皮疹或斑丘疹,注意避免皮肤破损、大量出汗等,加重皮疹症状。
表现为发热症状的患者,可先对症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 38.5℃,可口服解热镇痛药,同时及时就诊。
预防
若患者有明确的异种血清输注后引发的血清病史,建议避免同种或类似血清的再次使用。
若患者有明确的接触药物后引发的血清病样反应,建议避免此类药物再次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