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特发性混合型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紫癜-关节痛-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
概述
该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疾病,不伴随溶血性贫血。
男女都可能患上该病,以女性多见,集中发病年龄为 25~45 岁。本疾病无相关发病率数据。
该病病因尚未明确。
初期表现为遇冷或接触冷水时出现手指或足趾发绀。病情进一步发展,遇冷时可能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紫癜、皮肤紫色花纹等症状。本病可以累积心脏,导致心肌炎、心律不齐、心包炎、冠状动脉炎等病症。
该病主要有一般治疗、病原治疗、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以及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治疗等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对症下药。因该病病因尚未明确,所以有的患者经过艰辛的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这也是本病的治疗难点。
该病可导致全身器官受累,治疗起来相当麻烦,往往疗效欠佳,会引起肾衰竭和全身感染,导致死亡。
治疗中仍存在疗效欠佳、高复发率等问题。
症状
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指肢端皮肤发生苍白-发绀-紫红色的雷诺现象,大多数病人以发绀为主要表现。遇冷时,患者会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严重者会发现紫癜、皮肤上出现紫色花纹。除了常见症状以外,还会伴随着关节、肾脏、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症状:四肢出现苍白-发绀-紫红色的变化过程,严重的患者,皮肤上会出现紫癜,或者紫红色花纹。
关节症状:比如多关节疼痛,有时会出现肌肉疼痛和乏力等症状。
肾脏症状:主要表现是水肿,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疼。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症状为不定位性腹痛,遇冷腹痛发作或加剧。
神经系统症状:外在表现为运动障碍,比如肢体麻木、运动不协调等,还有肌萎缩、肌力减退等。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心跳过快或过慢和淋巴结肿大等病症。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细菌和真菌感染。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已确定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近年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并发该病的概率较高。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长期受寒,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患病。
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发病的高危人群。
血管有炎症,导致血管组织缺血,从而引发该病。
哪些人容易患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期受冻受冷的人:在寒冷环境下又不注重保暖的人,很有可能因为冷冻导致表皮血管受损,血管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从而患上此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受损,血管容易感染病菌,可能会患上该病。
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导致人体排毒功能受损,极有可能患上该病。
紫癜患者:紫癜患者容易并发血管炎,从而患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症状:遇冷受寒时皮肤发白、发青,发紫,或下肢末端出紫癜或紫色花纹。
关节症状:脚踝处关节疼痛,肢端发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部症状:头晕、头痛。
全身症状:水肿、乏力、便血。
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不协调,肢端僵硬。
心律失常:表现心跳频率不稳定。
建议就诊科室
风湿科
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
当医生怀疑是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病时,将通常进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生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可进一步根据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肝功能、肝红素、血清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和免疫球蛋白 A(IgA)的检测结果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及血沉:可以确定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具体数据和情况,初步诊断病情。
尿常规:根据检查结果中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和脓细胞数量,进一步诊断病情。
生化学检查:根据肝功能和胆红素素质,判断肝功能和胆红素是否异常,进一步确诊病情。
免疫学检查:帮助了解血清 IgG、IgM 和 IgA 数值,根据这三个数值的增长,确定免疫学对该病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诊病情。
心脏检查:心电图检查,判断心脏是否受累。
脑部检查:脑 CT 检查,判断是否已出现中枢神经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患有肾脏方面的疾病?
天气寒冷时,是否做好了保暖工作?
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有没有到其他医院就诊?服药了吗?用了哪些药?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严重吗?
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可以完全康复吗?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没有后遗症?有哪些?
治疗
依病情轻重而不同,可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根据个人的具体病情因人而异。
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缓解皮肤发绀和紫癜现象。
免疫抑制药:在血浆置换后使用,以防止异常免疫球蛋白反跳。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防止进行性肾脏或神经病变。
手术治疗
脾脏切除术:切除脾脏,缓解病菌感染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对缓解疾病进程,有一定疗效。
其他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患者注意保暖,防寒防冻,避免久立。
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治疗:病例太少,不好评价,但根据医学研究,有几个病人在接受该治疗之后,病情能在短期内稳定下来。
中医治疗:中医药材对症状有一些缓解作用。必须要在正规中医院和研究院所,在医生的指导下遵医嘱用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无肾炎者预后较好,肾炎患者预后较差,对生存时间和质量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病情很快会进入晚期,多死于肾衰竭或感染。
日常注意
本病以预防为主,在寒冷的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冻受寒,肾病患者要尤为注意。积极治疗可能引发此病的原发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如小米粥、软面条、青菜等;多吃水果,补充微量元素,营养要全面均衡。
运动:患者四肢发绀、出现紫癜、且脚踝疼,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不要大量运动,尽量减少站立时间;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如拼魔方、读书、下围棋等。
其他:
保持良好的卫生,预防真菌感染,住所常打扫、衣服常换洗,家中可定期进行消毒。
日常注意保暖,不要再让患处受冷受寒,特别是保护好手和腿,以及已经因为外伤和感染受损的肢端血管。
保持平静的心态,积极治疗可能引发该病症的原发病。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因素:
寒冷天气,注意保暖,特别是四肢部位,外出要戴手套和护膝。
最好不要在冷水中久泡。
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加身体抵抗力,增强心肺功能,减少患病率。
饮食结构合理,营养全面,提供身体抵抗力。
针对不可变因素:
紫癜患者积极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乙肝病毒感染者要积极治疗,按时吃药,防止感染,日常生活中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保肝、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