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病变,常在肺内形成包块。由各种炎症细胞及间叶组织构成,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及梭型间叶细胞。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在不同病变中的数量不等,甚至在同一病变的不同区域,其细胞成分也不相同。
肺炎性假瘤的发病年龄以 30~40 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目前尚不太清楚,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
1/3 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仅偶然在 X 线检查时发现,2/3 的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化脓症的病史,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较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痰中带血较少见,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追问病史,部分患者曾有急性炎症阶段,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确炎症既往史。
主要以抗感染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肺炎性假瘤虽为良性肿瘤,但术前确诊率低,且抗炎和抗结核治疗无效。在长期炎症及瘢痕病变的基础上,可能发生恶性病变,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症状
肺炎性假瘤患者一般较年轻,多无长期吸烟史,全身情况多无明显变化,多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可无临床症状或有间歇发作的发热、咳嗽、喀痰等表现,偶有咯血。无持续的痰中带血,无肺外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
咳嗽、咳痰。
偶有咯血。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肺炎性假瘤虽为良性肿瘤,但术前确诊率低,且抗炎和抗结核治疗无效。在长期炎症及瘢痕病变的基础上,可能发生恶性变,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肺炎性假瘤很难与肺癌鉴别,约 1.3% 的肺炎性假瘤可变成瘢痕癌或腺癌。
病因
肺炎性假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太清楚,可能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若肺部炎性病变迁延不愈,则致结蹄组织增生机化,进而局限化形成瘤样肿块。
常见原因有哪些?
细菌或病毒感染。
炎症迁延不愈。
机化、局限化形成瘤样肿块。
就医
肺炎性假瘤患者平均年龄 51 岁,80% 无症状,因体检或其他病就诊时意外发现。病变部位以下肺居多,男女发病比例相似。X 线和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肺癌相混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难有阳性发现。肺亲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对于排除肿瘤有一定帮助。对于肺部不明性质的肿块宜手术切除,以防肺癌等的漏诊,手术可采用损伤小的胸腔镜微创手术。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
反复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
建议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X 线检查、CT 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肺亲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X 线检查:肺炎性假瘤可发生在两肺的任何部位,球型瘤体一般边缘光滑锐利,直径多在 1~4 厘米,密度比较均匀,周围肺野清晰。团块样的瘤体一般境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密度浓淡不匀,如多次并发急性炎症,可造成“瘤”影扩大,在其周围恰似炎性浸润的片状影。因此,假瘤边缘清楚与否取决于肿块周围的病理变化,境界面清楚者瘤体周围一般有假性包膜。若病灶处于急性阶段时,假瘤周围显示炎性渗出,在瘤体周围多呈模糊影,亦无假包膜形成。
CT 检查:CT 图像把假瘤与肺的境界面显示得非常清楚,即使胸片表现为大片状或团块状模糊影,但在 CT 图像上则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块影。CT 扫描比胸部平片更容易发现小空洞的存在,这种小空洞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除此以外,CT 图像上显示肿块周围长毛刺,胸膜增厚,粘连征像对本病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胸痛?
有没有痰中带血?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还需要再做什么检查来确诊?
我必须要做手术吗?
治疗
影像学确诊为典型肺炎性假瘤的患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定期复查影像学。若肿块缩小,应进一步抗感染处理,此时肺癌仍不能排除。
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时,手术探查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选择。通过手术切除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术中冰冻标本送病理检查可明确组织类型,从而确诊。肺炎性假瘤是否有恶变的可能,目前尚无定论,其虽为良性肿瘤,但术前确诊率低,且抗炎和抗结核治疗无效,同时在长期的炎症及瘢痕病变的基础上,可能发生恶性变,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年龄 40 岁以上,有吸烟史。
症状明显,如咯血、胸痛、反复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不能排除肺癌。
手术原则是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前提下切除病灶。术式以肺叶切除,楔形切除为主,尽量避免全肺切除。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电视胸腔镜和小切口手术,以其损伤小、修复快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有条件可用于肺炎性假瘤的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电视胸腔镜。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有并发症的报导。曾有老年患者因肺炎性假瘤进行肺叶切除后,于数天后大咯血死亡的病例报导,但并不常见。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戒烟。
有迁延不愈的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
定期体检。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戒烟。
预防感染。
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