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最常见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年龄越小,风险越高,老年患者相对少见。多种病毒都有可能引起心肌炎,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少数可呈现爆发性发作,导致急性心源性休克或猝死。根据临床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体多数来自于胃肠道或呼吸道病毒感染[1][2]。
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损害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机制包括:病毒直接损伤和引发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后,将造成心肌部位的重度炎症反应和严重破坏[2]。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基因易感性、免疫功能低下[3][4][5]。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发生的具体部位。通常以病毒感染症状起病,例如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难[1]。
有相当部分症状轻微者可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而病情严重者却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
如果患者在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明显的心脏不适,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诊治[5]。
医生会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胸部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对于无法确诊的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心肌组织活检[1][5]。
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定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对于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开展针对性的治疗。若病情不断加重,可尝试采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医生会给患者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或外源性心肺支持系统[1][4]。
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居家治疗[2]。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降低病毒感染风险[6]。
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发生的具体部位。通常以病毒感染症状起病,例如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难。有相当部分症状轻微者可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而病情严重者却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
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临床特征?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1][4]:
患者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轻者可没有任何症状;
重者可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猝死。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 1~3 周有病毒感染症状,常见为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
发烧、乏力、全身酸痛;
恶心、呕吐、腹泻;
呼吸道炎症。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胸痛;
呼吸困难、头晕;
脸色苍白。
病毒性心肌炎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若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猝死。
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损害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机制包括:病毒直接损伤和引发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后,将造成心肌部位的重度炎症反应和严重破坏[2]。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基因易感性、免疫功能低下[3][4][5]。
病毒性心肌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多种病毒类型[1][2]:
柯萨奇 B 组病毒;
孤儿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腺病毒;
细小病毒;
其他: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病毒性心肌炎损害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机制包括[1][2]:
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害;
病毒引发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激活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生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和抗体过度活化,将会造成患者心肌的严重损伤。
病毒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3][4][5]: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人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易感性随着年龄上升而逐渐下降;
遗传背景: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发病的严重程度;
免疫功能低下:疲劳、受凉、营养不良、精神负担过大。
就医
如果患者在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明显的心脏不适,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诊治[5]。医生会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胸部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对于无法确诊的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心肌组织活检[1][5]。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在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明显的心脏不适,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诊治[5]。
明确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或是独立发作的两种疾病;
无论如何,心悸、胸痛、呼吸困难都应该及时得到控制,否则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医生需要依据诊断结果,才能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细致的体检和胸部听诊[1]。
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心肌受损情况、病毒检测[1][5]。
炎症指标——血沉、C 反应蛋白;
心肌受损情况——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抗心肌抗体;
病毒检测——筛查常见病原体,可提示病因,并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心电图检查[1][5]:
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影像学检查[1][5]:
X 光胸片;
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对于无法确诊的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心肌组织活检[1][5]。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发作之前是否发生过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
症状发作之前是否服用过药物或营养品?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能否大致描述目前的具体症状?
是否还伴有其他慢性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有致命危险?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定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对于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开展针对性的治疗。若病情不断加重,可尝试采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医生会给患者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或外源性心肺支持系统[1][4]。
有哪些方案可以用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营养心肌的药物[1][2]:
1,6- 二磷酸果糖;
辅酶 Q10;
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
辅酶 A;
三磷酸腺苷。
对于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患者,医生会根据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对症治疗[1]。
由于抗病毒药物效果不明确,而且可能导致各种副作用,临床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2]。
对于支持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不断加重的患者,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案治疗[1]:
糖皮质激素;
临时心脏起搏器;
外源性心肺支持系统。
日常注意
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居家治疗[2]。
患者应当尽可能卧床休息,限制重体力活动至少 6 个月。
尤其老年患者的心肌修复较慢,需要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必须确保受损心肌。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确保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居家治疗,定期复诊,便于监测心脏病情的变化趋势。
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饮食。
直至真正实现病情稳定,患者才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强度或运动强度。
预防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降低病毒感染风险[6]。
日常饮食要均衡搭配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限盐、限糖、限脂。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锻炼心肺功能。
不要过于劳累,确保充分休息。
调整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预防感冒,尤其是高发季节要做好防护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