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瘤是什么?肠系膜动脉瘤怎么办?肠系膜动脉瘤症状有哪些?

单纯性乳腺增生症即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周期性乳房疼痛和肿块。本病有自限性,症状多于生育、哺乳后改善。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单纯性乳腺增生症多发于 30~50 岁女性,可发生于青春期后至绝经期前的任何年龄,尤其以未婚女性,或已婚未育,或已育未哺乳的女性多见。单纯性乳腺增生症病因复杂,致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功能紊乱。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其患病风险,如年龄、饮酒史、月经史、孕育史、饮食结构,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是单纯性乳腺增生症的危险因素。单纯性乳腺增生症可分为乳腺腺病及乳腺囊性增生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的不同乳腺小叶内,各小叶的增生发展也不完全一致。单纯性乳腺增生症的症状主要是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患者可合并乳头溢液。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心理及药物个体化治疗,结合必要的活检及适当的手术切除是其有效的治疗模式。治疗关键点是避免漏诊、误诊乳腺癌,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伴有非典型增生时,应成为临床预防的重点,也是治疗难点。不同病理学表现的单纯性乳腺增生症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各不相同,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 1%~5%,活检证实为非典型增生时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因此本病仍需要长期随访。

概述

动脉瘤注是指正常的动脉体积增大,局部形成球形膨胀。当其体积膨大,局部成梭形增大时,形似瘤样,故称之为动脉瘤,但其并不是肿瘤。肠系膜动脉瘤(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MAA)是指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扩张而形成的动脉瘤。

肠系膜动脉瘤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占所有内脏动脉瘤的第 3 位,约为 6.9%。根据部位可分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动脉瘤以及肠系膜下动脉瘤,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瘤更常见。

主要病因为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等,门静脉高压症、高血压、先天性动脉发育不良、外伤和医源性损伤等亦为该病发生的原因,但临床少见。

肠系膜动脉瘤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个管壁和管腔的扩大,形成瘤样膨胀,即真性动脉瘤。第二种动脉瘤是血管破裂,外膜下血肿形成瘤样扩张,瘤壁外增大,而真正的管腔并不大,即假性动脉瘤。

临床症状不典型,最常见的表现有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黄疸、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恶心等前期症状,腹部通常可以触及搏动性包块。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腔内微创治疗。

症状

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容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导致治疗拖延,常在瘤体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出现急腹症时,才考虑到肠系膜动脉瘤的可能。

肠系膜动脉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70%~90% 的肠系膜动脉瘤可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常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

20% 的患者可有发热、胸闷等症状。

较大的动脉瘤可产生压迫症状,当瘤腔血栓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及其分支时,可导致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当瘤体破裂或先兆破裂时,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休克,50% 的患者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

真性动脉瘤注和假性动脉瘤在病因学上有明显区别。

真性动脉瘤的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中层变性或发育不良;

腹部创伤;

感染或炎症: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高血压;

结缔组织疾病:如马方综合征、Ehlers-Danolos 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肌纤维发育不良、抗 α-1 蛋白酶缺乏症等;

血管炎性疾病:如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大动脉炎、川崎病、韦格肉芽肿等;

高血流状态:如门脉高压、妊娠、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等。

假性内脏动脉瘤的常见病因

感染和炎症:如急慢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腹腔内感染等;

腹部外伤;

医源性损伤:如外科手术、内镜治疗、血管腔内手术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该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期可没有症状,一般于体检时发现后就诊。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格外注意自身的状态,定期体检。出现症状时,往往动脉瘤注已经扩张的比较大或处于破裂边缘。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 CT 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约 50% 的肠系膜动脉瘤可发展至瘤体破裂,病死率可高达 90%,而早期发现并积极外科治疗,肠系膜动脉瘤的病死率可降低至 15%。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肠系膜动脉瘤并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极为重要。

建议就诊科室

普外科;

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常用辅助检查包括:

血、尿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尿检查,这有助于鉴别是否是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具体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等。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位于腹主动脉前方的搏动性低回声包块,内有血流征象,可定性初诊肠系膜动脉瘤,但受患者体质和肠道积气的干扰,无法明确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不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空间分辨率不足,对于小血管的显示有局限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明确诊断肠系膜动脉瘤,及时准确发现出血部位以及直径较小的动脉瘤,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邻近脏器的关系,但其为有创检查,不作为首选。

CT 血管造影(CTA):具有高分辨率,可以在后处理平台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准确反映病变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对瘤体及血管腔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多久了?严重程度如何?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在服用哪些药?

做过哪些手术?

有无腹部外伤史?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是肠系膜动脉瘤?能治好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

治疗

肠系膜动脉瘤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腔内微创治疗。

保守治疗

肠系膜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因此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但对于一些瘤体较小、非感染性、不伴有症状及并发症的真性动脉瘤,可行保守治疗,并长期密切随访。

开放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包括瘤体切除合并血管重建、动脉瘤缩缝术、动脉瘤旷置近远端血管旁路术等术式,具体需要根据瘤体的位置等情况决定。

肠系膜动脉瘤中的假性动脉瘤,尤其是细菌性动脉瘤,在有症状时破裂风险极高,甚至会出现瘤体破裂的征兆。因此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且推荐经静脉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对于肠系膜动脉瘤的治疗,由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有广泛的侧支血流供应相应肠道,传统手术方式行瘤体结扎和切除后,极少出现肠道缺血坏死等术后并发症。但手术创伤较大,且瘤体位置往往较特殊,患者的肠系膜和内脏主动脉的近段多存在严重钙化,加之载瘤动脉与其他主要血管有合并共干等情况,局部解剖条件苛刻,手术病死率高。

腔内微创治疗

腔内微创治疗可以采用覆膜支架植入、多层裸支架植入,如果确定远端肠壁血管弓交通完好,可以使用弹簧圈、微粒及“胶合剂”等材料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一并栓塞。腔内微创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且随着新器材的应用,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

疾病发展和转归

由于肠系膜动脉瘤的破裂相关性死亡率很高,因此,不论瘤体大小及症状如何,都应进行治疗。早期准确的诊断肠系膜动脉瘤并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极为重要。

日常注意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部分肠系膜动脉瘤注的诱因,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肠系膜动脉瘤的发病几率,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是改善生活方式。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戒烟。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

规律锻炼:运动有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锻炼计划,并长期坚持。通常可每周运动 5 天以上、每天 30~60 分钟。走路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此外,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在看电视时做蹲起运动,都是不错的锻炼方法。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

管理好危险因素:尽量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缓解压力。

预防

有效预防或控制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肠系膜动脉瘤的发生率。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戒烟、远离二手烟。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健康饮食。

适当减重。

规律锻炼。

定期复查,及时诊治其他相关疾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检查

尿液蛋白质检查指数解读,尿液蛋白质多少钱,尿液蛋白质查什么?

2023-7-23 22:27:04

保健

荨麻疹患者怎么鉴别食物过敏

2023-9-1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