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丛状血管病,成血管细胞瘤
概述
丛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增生性疾病。
本病少见。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分泌,一些影响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增多,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丛状血管瘤分为先天性丛状血管瘤和获得性丛状血管瘤。
本病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呈界限不清的暗红色斑块、结节,并且逐渐增大,通常大小为 2~5 厘米。有些斑或斑块上会出现成群的小血管瘤性丘疹。大多皮肤损伤缓慢增大,呈良性生长,偶尔可以自己消退。无自觉症状或伴触痛、自发痛,少数患者可伴局部多毛和疼痛。
本病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性治疗。治疗难点:丛状血管瘤病程一般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逐渐增大。治疗后易复发、易转移、易扩散。
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对身体的损害不断的增大,易漏诊,治疗后易复发、易转移、易扩散。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症状
缓慢扩大的红色或暗红色斑块、结节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丘疹、腹水、腹胀等症状。
丛状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斑块:暗红色斑和斑块通常大小为 2~5 厘米。
瘤体压迫产生的症状:当瘤体增大时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症状。如压迫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肠,会出现吞咽困难、腹胀、腹疼、嗳气等症状;压迫肝和胆道,可致胆囊积液、梗阻型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发黄);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下腔静脉受压可致腹水(外观表现为腹胀);孕妇则可影响分娩。膨胀的血管瘤因内压或外力的作用(挤压、撞击、对抗性运动等),瘤体血管可能会破裂而引起肝脏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
丘疹:有些斑块上出现成群的小丘疹,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
腹胀。
疼痛: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触摸感到疼痛。
丛状血管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常见并发症包括:
卡-梅氏综合征:又称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毛细血管瘤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气道的梗阻,或早期关节运动受限的症状。
慢性凝血紊乱。
生长部位引起的并发症:
面部五官畸形: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引起。
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血管瘤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
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足趾、阴茎、阴蒂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
病因
丛状血管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丛状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的辐射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损害血管壁,从而引起血管的病变。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血管舒张、收缩类药物,从而导致血管变异性病变。
外伤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丛状血管瘤?
婴、幼儿。
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的人。
长期有血管疾病患者(如感染性动脉炎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上见丘疹,触摸感到疼痛;
皮肤出现破溃。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外科
血管外科
皮肤科
脊柱、手、足外科等相应科室
医生如何诊断丛状血管瘤?
当医生怀疑是丛状血管瘤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患处破损情况来判断肿瘤的部位、质地、活动度、颜色以及周围皮肤生长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活检结果有助于确诊本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患处有无红肿破溃?
发现患处多久了?
是否立即就医?
有无痛痒?
近期接触过什么刺激性辐射性物质?
是否用过药物治疗?
是否对食物药物过敏?
家族有无同样患者?
做过哪些检查?
检查结果如何?
除患处外还有其他部位不适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疾病是否会遗传?
是否会手术治疗?
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治疗花费高吗?
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围内?
愈后复发概率是多少?
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不能完全有效治愈,针对进展期的血管瘤无效。
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促进癌细胞变性,坏死,缓解症状。
皮下注射干扰素:使皮肤损伤变小、变软。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结扎血管: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其他治疗方法
术后放疗:防止快速的局部复发和术后转移。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不经正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损害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经正规治疗后,丛状血管瘤的预后较差,有明显复发倾向,易发生转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患者敷料渗出液状况、手术切口的恢复状况、切口有无愈合、破溃。当术区敷料渗出液体过多,使辅料无法覆盖,切口出现红肿、流脓、出血时,应立即请医生查看处理。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后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极度疲乏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此类症状一般都可忍受,严重者要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管造影 CT、MRI。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