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是什么?导管原位癌怎么办?导管原位癌症状有哪些?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为 0.0063%~0.71%,非结核分枝杆菌占感染性角膜炎的 1.1%~7.9%。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普遍开展,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出现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非结核分枝杆菌已成为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致病菌(53%)。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因。角膜外伤或眼科手术史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病无分期分型。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患眼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需要长期治疗来根除感染。一般采用联合用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单纯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药物手术联合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主要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值得注意的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急性期患者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

别称

乳腺导管内癌

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其中一种类型。导管原位癌,又称为“导管内癌”,是指癌细胞仅限于导管注内,没有侵袭到间质的导管上皮,也称非浸润性导管癌。当导管扩张形成囊时,也称囊内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估计,2012 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达 168 万,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 25.2%;52 万女性因乳腺癌而死亡。导管原位癌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 10%~25%。随着年龄增加,导管原位癌的发病率增加。

导管原位癌的危险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致密性乳腺、月经初潮年龄早、未生育或初产年龄晚、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 基因)突变携带者等。

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将导管原位癌定义为 0 期(TisN0M0)癌症,也就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的癌症。导管原位癌分为三级,即低级别(Ⅰ 级)、中间级别(Ⅱ 级)、高级别(Ⅲ 级)导管内癌。不同分级的癌症,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不同。

多数患者早期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也无法触及肿块。部分患者首诊症状为可触及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皮肤红肿、乳腺疼痛等。

导管原位癌主要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根据手术方式决定是否放疗,根据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决定是否内分泌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导管原位癌可进一步转化为浸润性乳腺癌,甚至出现肺、肝脏、脑转移,无法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需要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做到定期自我查体和进行乳腺影像学检查。

症状

多数导管原位癌早期无典型的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也无法触及肿块,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或乳腺磁共振(MR)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这造成部分患者治疗时间延误,易出现导管原位癌微浸润,转变成浸润性乳腺癌。多数患者以乳腺肿块为首诊症状。

导管原位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导管原位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乳腺肿块:一般多为单发,质地硬,增长快,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

乳头溢液:多为持续的、自发性的、单侧单导管的、量大或血性溢液。

皮肤改变:乳腺皮肤的任何异常改变都有可能提示恶性风险,出现局部红肿痛、橘皮样改变时需与乳腺炎鉴别。

乳腺疼痛:不明原因的乳腺疼痛。

仅影像学检查异常的病变:乳腺肿块乳腺肿物的分级(BI-RADS 分级)4~5 级,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导管原位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术后可出现出血、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特别是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可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淋巴水肿。

内分泌治疗并发症: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生殖系统:表现为闭经、月经失调、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

皮肤:可出现颜面潮红、皮疹、脱发;

骨髓:化验检查偶而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肌肉骨骼:肌肉关节痛、骨折等。

导管原位癌接受手术治疗后主要事件风险在于:同侧和(或)对侧乳腺癌的复发及新发。复发或新发可能出现浸润性乳腺癌,伴或不伴远处转移。

病因

乳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一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随着 BRCA1、BRCA2、ATM 、TP53、PTEN注、CHEK2 等乳腺癌易感基因的发现,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的重要性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欧美国家,BRCA1、 BRCA2 基因检测已用于乳腺癌的预防与早期筛查。

导管原位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导管原位癌?

遗传因素。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 或 BRCA2 胚系突变携带者,终身患乳腺癌风险可高达 80%。

家族史。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乳腺良性疾病史。既往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等乳腺良性疾病者,发病风险增加。

月经婚育史。月经初潮年龄早、未经产或初产年龄较大、未哺乳。

致密型乳腺。有分析显示,乳腺密度在 70% 以上者患乳腺癌风险是乳腺密度 5% 以下者的 4.64 倍。

环境辐射、胸部接受过放疗。

肥胖。肥胖指体质指数(BMI)超过 28。有研究报道,体质指数每升高 5 个单位,患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12%。BMI 计算公式:体重(千克数)/身高(米)2。

不健康饮食结构。长期高脂饮食。

激素用药史。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口服避孕药(含雌激素、孕激素)会提高乳腺癌风险。

体育锻炼。每周保持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锻炼者较之不锻炼的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较低。

就医

当乳腺出现不明原因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乳腺疼痛等症状时,以及体检发现乳腺肿块时,要及时去综合医院肿瘤内科、乳腺外科或肿瘤专科医院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无意中触及乳腺肿块;

超声提示肿块良性的,但近期肿块明显增大;

不明原因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乳腺疼痛;

体检发现乳腺肿块。

建议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肿瘤内科(术后);

放疗科(术后)。

医生如何诊断导管原位癌?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包括超声、X 线、磁共振检查(MRI注)。根据评估结果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即 BI-RADS 分类。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确定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边界,初步判断良恶性可能。

乳腺超声或钼靶 X 线摄影:乳腺超声或钼靶,必要时行乳腺 MRI:

进一步明确乳腺肿物位置、大小、边界、血供情况,进行乳腺肿物的分级(BI-RADS 分级)。

BI-RADS 1 类和 2 类提示无恶性证据,只需定期常规筛查即可。

BI-RADS 3 类的复查间隔为 6~12 个月,随诊时间要持续 2~3 年。如果病灶无变化或消失,患者继续进行常规筛查。如果病灶增大,或良性征象改变,需行活检。如果随诊有困难,或者患者高度焦虑,或者有乳腺癌家族史,可以考虑直接活检。

对于 BI-RADS 4~5 类者,大多需要粗针活检,或定位针手术切除活检。

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根据细胞学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明确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导管原位癌最准确的诊断标准。

以常见的乳腺肿块为首诊症状的诊断流程见下图: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乳腺肿物?肿物大小有无变化?

乳腺是否疼痛?疼痛部位程度?是否有周期性?

乳头是否溢液?单发还是多发?自发溢出还是挤压溢出?什么样的液体?

体检发现乳腺肿物的具体影像学报告有吗?

是否有乳腺癌、卵巢癌或其他肿瘤家族史?

是否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月经婚育情况?有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危险因素吗?

是否做过什么检查或者接受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BI-RADS 1、2 类的乳腺肿物如何进一步诊治或随访?

乳腺肿物什么情况下要手术切除?

导管原位癌能治好吗?

导管原位癌会遗传吗?

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是什么?

内分泌治疗会影响生育吗?

导管原位癌术后要多久复查?如何预防复发?

治疗

导管原位癌治疗的目的是治愈,主要以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为主,根据手术方式和病理结果,决定需不需要接受放疗和辅助内分泌治疗,降低局部复发和对侧新发的风险。手术方式包括乳腺癌保乳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全乳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此外,对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需要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类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可使同侧及对侧乳腺癌复发及新发风险进一步降低。

药物治疗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包括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注;适用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疗同侧乳腺绝对复发风险降低 3.4%,对侧乳腺绝对复发风险降低 3.2%。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生殖系统:闭经、月经失调、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

皮肤:颜面潮红、皮疹、脱发;

骨髓:偶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眼睛:长时间大量使用,可出现视网膜病或角膜浑浊;

罕见不良反应:精神错乱、肺栓塞、血栓形成、无力、嗜睡。

芳香化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适用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导管原位癌患者,在绝经后浸润性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已证实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优于他莫昔芬。

在不良反应方面,虽然芳香化酶抑制剂与骨折事件发生率增多相关,但子宫内膜癌、血栓等事件发生率低于他莫昔芬。

手术治疗

乳腺癌保乳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放疗

保乳术患者需要接受局部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导管原位癌预后良好,远处转移风险极低。接受手术治疗后主要事件风险在于同侧及对侧乳腺癌的复发及新发。乳腺导管原位癌复发后可转化为浸润性癌,增加了远处转移的风险。

导管原位癌手术治疗后的主要风险在于原位复发或对侧新发,因此要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和乳腺影像学检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的水平。

日常注意

导管原位癌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接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复查乳腺超声注或钼靶,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遵医嘱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降低复发风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肿瘤内科门诊随诊。

改善生活方式,低脂饮食、控制体重。

避免服用雌激素类避孕药。

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

定期复查乳腺超声或钼靶X线摄影检查。

预防

导管原位癌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乳腺癌危险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乳腺自我检查来预防。有高危因素者定期复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的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改善生活方式,低脂饮食、控制体重。

避免服用雌激素类避孕药。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建立健康行为,自觉接受乳腺癌筛查。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咨询注。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春季吃什么水果养生

2023-9-20 23:23:44

保健

春季养生不宜穿紧身衣

2023-9-10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