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皮下T细胞淋巴瘤
概述
皮下 T 细胞(来源于骨髓的淋巴细胞,在人体中发挥免疫功能)淋巴瘤注(来自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主要累及皮下脂肪层。
该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36 岁,9~79 岁都有发病报道,男女比例相当,儿童中少见。具体发病率不详。
一般认为免疫异常、遗传异常、病毒感染是皮肤 T 细胞淋巴瘤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好发于四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下结节伴水肿或溃疡,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睡时汗出,睡醒汗止)、消瘦、肝脾肿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为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成分减少,患者表现为乏力、皮肤黏膜苍白)、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持续高热、肝功能异常等,病死率高。
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病变进展较慢或局部性病变的患者可采用放疗、手术、免疫抑制治疗。
进展迅速的患者首选蒽环类药物(例如表柔比星)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
复发难治的患者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的骨髓移植)。
对于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目前多主张高强度的化疗或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HOP 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对其是否应该作为一线(首选)治疗方案尚有争议。
因为该病为恶性疾病,可引起患者明显不适,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寿命。该病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费用较高,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早发现、早诊断、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症状
好发于四肢,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下结节伴水肿或溃疡,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消瘦、肝脾肿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
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随着病情发展,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
局部皮下结节:伴水肿、溃疡。
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肝脾肿大等。
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注减少、高热、肝功能异常等。
恶病质:由于肿瘤消耗及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患者免疫力降低。病情发展到晚期,患者可出现食欲下降,体型极度消瘦,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身衰竭等,呈恶病质状态。
病因
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与免疫异常、遗传异常、病毒感染等相关。
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
免疫异常:免疫异常可能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遗传异常:10 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所致抑癌基因注(抑制癌细胞活性的基因)异常与 T 细胞淋巴瘤有关。
病毒感染: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感染也可导致 T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尚且并没有完全明确,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有免疫性疾病等引起自身免疫异常的患者。
存在抑癌基因异常者。
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感染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局部结节或包块时。包块出现局部水肿、溃疡时更为如此。
发热、盗汗、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时。
体检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注减少、高热、肝功能异常时。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
通过视诊(观察)、触诊(触摸)、医生可能疑诊皮下脂膜炎性 T 细胞淋巴瘤,最终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观察结节生长位置、颜色、测量结节大小、有无皮损、周围有无卫星结节(原发病灶周围的出现多发小结节)及出血、溃疡等。
触诊:检查结节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局部皮温有无升高、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影像学检查:如 CT、磁共振成像等,可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病理检查:确诊实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发现结节?
结节生长速度如何?
结节处有无瘙痒和疼痛?
还有哪些不适症状?
发病以来有无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
有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从事何种工作?是否经常接触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长这些结节?
这些结节会发生什么变化?
此疾病有哪些危害?
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何种治疗方法最有效?
此疾病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此疾病跟平时饮食习惯有关系吗?
日常生活有何注意事项?
此疾病有传染性吗?家人有何注意事项?
治疗
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采用放疗、化疗、手术、免疫治疗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药物治疗
化疗:可选择 CHOP 方案,目的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寿命。
免疫治疗:可选择α-干扰素,目的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细胞,改善预后。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可用于疾病进展相对慢或局部性病变的患者,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目的是缓解患者皮肤肿瘤、溃疡。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的是与高剂量化疗配合,减轻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可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死率高。
经过正规治疗后,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该病为恶性疾病,进展迅速,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注意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日换药,直至缝线拆除、刀口痊愈。
放疗和(或)化疗注意事项: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注意保持放疗部位皮肤干燥,放疗和(或)化疗期间注意不要受凉感冒,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用药注意事项:如出现恶心注、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定期复查:治疗后 2 年内每 3 个月复查 1 次,2~5 年内每 6 个月复查 1 次,以后每年复查 1 次,复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CT 或磁共振成像等)、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目的是评估肿瘤有无复发。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待患者清醒、排气后可进食稀饭,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勿食辛辣刺激食物。
若为普通患者,建议进食营养丰富食物,如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蛋等,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食物(例如肥肉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遵从医生意见,逐渐下床活动。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适量活动,勿剧烈运动,注意不要受凉感冒。
其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注意锻炼身体。患者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多关心、多陪伴,给予足够的家庭支持。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病毒感染。
每年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注意观察自身变化,有问题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