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膜良性肿瘤是起源于蛛网膜或软脑膜,多发生于硬膜下髓外的良性肿瘤。
椎管脊膜瘤占整个椎管肿瘤的 10%~45%[1]。男女发病率比例为 1∶2~1∶10。在椎管中,并非每个部位女性发病率都比男性高,胸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而腰部男性发病率则要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为 12~60 岁,平均 42 岁[2]。
脊膜良性肿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尚不明确。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故曾试图寻找肿瘤发生与雌激素的相关性。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充分依据。
脊膜良性肿瘤患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在早期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局部疼痛和神经根疼痛等症状。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情况,甚至出现大小便障碍,强迫体位。
手术治疗是脊膜瘤最好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完全,可以显著降低复发几率,甚至治愈。而对脊膜瘤附着点的处理,是手术治疗的一个重点,也是降低复发转移的难点。
如果早期未及时治疗,会发生脊膜瘤压迫脊髓,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甚至肢体瘫痪或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属的护理造成极大负担。
本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因此误诊率极高。患者可有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局部针刺感、烧灼感、麻木感、冷凉感等,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尽管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但国外文献报道[3],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是早期的主要症状,应予以重视。
症状
脊膜良性肿瘤,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为4个月至4年,平均为17个月。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6]。
脊膜良性肿瘤常见症状有哪些?
脊膜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
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病人早期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局部疼痛和神经根疼痛;患者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甚至出现大小便障碍,强迫体位。。
如早期未及时治疗,可导致因脊膜瘤压迫脊髓所致的病人肢体麻木、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甚至肢体瘫痪或截瘫,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属的护理造成极大的负担。
病因
脊膜良性肿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尚不明确。
就医
患者如果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腰背部疼痛(烧灼感、针刺样)、肢体肌力下降等情况时,均应及时于神经外科就诊,完善检查。避免出现因就诊时间过晚而延误诊断,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肿瘤压迫脊髓,神经坏死无法恢复。
哪些情况需要患者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腰背部疼痛(烧灼感、针刺样)、肢体肌力下降等情况,甚至发生行走不稳、跛行的异常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诊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打 120 电话:
出现小便失禁、尿潴留、大便秘结则为肿瘤压迫脊髓神经的表现,多为晚期,应尽快拨打 120 至医院急诊。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脊膜良性肿瘤?
文献报道[3]脊膜瘤的早期诊断仍有困难,大约有 30% 的误诊率。因此,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查体情况,来选择使用CT 、MRI 及椎管碘油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充分进行鉴别诊断,最大程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完善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脊膜瘤的边界、脊膜瘤周围的脊髓受压情况、脊膜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可根据这些结果选择手术方式,判断患者的预后。脊膜瘤良恶性质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手术切除肿瘤的病理结果。
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脊膜瘤最好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完全,可以显著降低复发几率,甚至治愈。而对脊膜瘤附着点的处理是手术治疗的一个重点,也是降低复发转移的难点。位于硬膜外的脊膜瘤,因容易恶变而受到关注,在手术时特别强调对肿瘤附着处硬膜的处理,能够切除的尽量切除,再行修补,不能切除的应反复烧灼,以防止复发和恶变。
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治疗手段可以达到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
非甾体类消炎药或阿片类药物,进行对症止疼。
维生素 B 族及甲钴胺,用以营养神经。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用来改善症状及促进神经修复。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文献报道[2],术前有感觉障碍平面的患者,术后痛觉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恢复。术前尿潴留和大便秘结的患者,在术后半月或一月的时间可以恢复。手术后患者的肌力,也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与恢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治疗是唯一能够改善预后的方式。如果诊断时,脊膜瘤压迫脊髓神经已无法逆转,患者可能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因脊膜瘤发病无确切的病因。因此,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应该常规每年于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体检,对于异常的症状和体征,应及时就医诊疗。
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不熬夜。
应科学饮食,不暴饮暴食,也不过度节食,保持健康体重。
每周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预防
由于脊膜良性肿瘤没有明显的病因,因此,尚无针对病因预防的具体措施。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规范体检。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作息。
保持心情舒畅,健康饮食。
应对自己身体的异常变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