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囊性胆囊炎,胆囊囊腺瘤,胆囊憩室病,胆囊腺肌病,胆囊腺肌瘤病,胆囊错构瘤,腺样增生性胆囊炎
概述
胆囊腺肌增生病是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是一种以黏膜过度增生、肌层增厚和壁内憩室为特征的胆囊异常,可分为弥漫型(广泛型)、节段型(环状型)、局限型(基底型)[1][2][3];以基底型多见,多位局限于胆囊底部,呈中央凹陷的圆形隆起性病变[5]。
我国的胆囊腺肌增生症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发病率最高的亦为华东、华北地区。确切原因不明,可能与当地气候或饮食及生活方式、习惯有关[1]。
病程一般较长,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及上腹胞胀,常有右上腹隐痛,伴有急性胆囊炎者可有不同程度上腹部疼痛,发热、恶心或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合并胆囊结石。
影像学检查为重要手段,B 超检查率及阳性率较高,但平均检出率仍未超过 50%,临床上应联合检查以提高本病的检出率[1][6]。
治疗上可随访观察;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3]。
目前尚无决定性的证据表明腺肌瘤病的存在会增加胆囊癌风险。但一些病例报告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提示:腺肌瘤病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可能增加;该病的存在也可能掩盖潜在的癌症[5]。
症状
胆囊腺肌增生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
胆囊腺肌增生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
上腹饱胀或隐痛。
伴急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可出现不同程度上腹部疼痛, 发热、恶心或呕吐。
胆囊腺肌增生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节段型胆囊腺肌增生病与胆石症有明确的联系[5]。
胆囊腺肌增生病是否会癌变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尚无决定性的证据表明腺肌瘤病的存在会增加胆囊癌风险。
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存在恶变的可能;即使这一风险增加,其程度似乎也较小(很可能不超过平均风险的 2 倍)。
有证据表明,腺肌瘤病的存在与更晚期的胆囊癌相关,可能是因为腺肌瘤病的存在妨碍了影像学检查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病因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过度增生的胆囊黏膜上皮向增厚的肌层陷入,造成局部狭窄,或在胆囊底部有局限性的隆起[4]。
胆囊腺肌增生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胆囊黏膜腺体出现增生情况,并逐渐伸入到肌层,导致胆囊壁内出现很多窦状结构,即罗-阿氏窦,随着位置加深和胆汁淤积,罗-阿氏窦逐渐形成光滑的增生肌,致使胆囊壁增厚,胆囊结构紊乱。
哪些人容易患胆囊腺肌增生病?
目前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相对较多,以女性多见。
文献中调查的我国胆囊腺肌增生症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发病率最高的亦为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可能与当地气候或饮食及生活方式、习惯有关。
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突出,可因为胆囊高浓缩、高激惹、高排空,引起临床上的上腹部绞痛、消化不良及情绪低沉等表现。
就医
胆囊腺肌增生病病程长,大多无典型症状,出现影响生活的消化不良、反复腹部疼痛、发热、呕吐等应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反复上腹部隐痛,或疼痛加重。
发热。
呕吐。
黄疸。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持续高热。
严重脱水。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病?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并通过完善血液、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血液检查:血常规、肝功(转氨酶、胆红素等)、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 B 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术后病理学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史?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亲属患胆囊或胆管疾病?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有哪些东西我不能吃?
我的情况需要服药或者手术治疗吗?
如果手术,术后会复发吗?
需不需要长期服药?
治疗
无症状患者可不治疗,随访观察;有症状患者对症治疗,可视情况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通过治疗改善患者症状。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消化不良、上腹饱胀或疼痛、发热等合并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下述药物:
促胃动力药
抑酸药
保肝、退黄药物
胰酶制剂
抗生素
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得到改善和缓解,手术切除胆囊后不再发生此病。未行手术的患者有进展为肿瘤的可能。
日常注意
健康饮食,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消化道症状的缓解。无症状患者即使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该病,也不需要背负精神压力,就诊后遵医嘱,定期随访,正常生活。
预防
该病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措施,可能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等减少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发生有助于该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