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椎骨错缝,筋出槽,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胸椎小关节错缝(位)
概述
胸椎小关节在外伤、劳损、蜕变、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稳,引起胸椎小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微小移位错位,导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随着人类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劳动的密集化,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周围软组织受到压迫、刺激,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出血,乃至钙化,而同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又会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症状以背痛多见,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为主诉,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觉异常,有蚁行感或灼热感。胸椎触诊发现病损处胸椎椎体压痛,附近肌肉僵硬、痉挛、肿胀或塌陷。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针刀、神经阻滞疗法、口服药物、理疗、或者综合治疗等。
手法治疗主要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痛阈,放松紧张和痉挛的肌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血肿、水肿吸收,消除创伤性无菌炎症而松解粘连;还可以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调整椎体解剖位置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表现复杂多种多样,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而目前对其诊断、治疗方法、疗效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症状
症状以背痛多见,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为主诉,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觉异常,有蚁行感或灼热感。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脊背疼痛:是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常见症状,多由外伤、受凉、不良姿势、工作或高枕、软铺休息等因素造成胸椎关节失稳所致。
由明显外伤或重体力劳动后造成者,脊背疼痛明显,背肌紧张,患者不敢咳嗽、打喷嚏及深呼吸,临床上多不易误诊或误治。
慢性劳损者,多表现为背部痛、沉重感,气候变化或久坐、久站、弯腰时间稍长时使症状加重。
典型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可闻及胸椎小关节在突然错位时的“咯嗤”声响。
轻者发生关节劳损,表现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
重者可引起韧带撕裂、后关节错位,表现为“岔气”,牵掣颈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适、胸闷、胸部压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难,以及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胸椎小关节在结构上与脊神经、交感神经唇齿相关,由于该关节错位的程度和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一下并发症:
肝区疼痛。
胸痛胸闷憋气心悸。
咳喘。
慢性胆囊炎: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脊柱小关节错位会刺激或压迫自主神经,使功能发生紊乱,造成奥狄括约肌及胆管痉挛,使胆汁不易排出,造成胆汁瘀滞而发病。
病因
胸椎小关节在外伤、劳损、退变、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稳,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导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外伤:有明显的外伤史,多因持物扭转或撞击,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导致关节滑膜、韧带、神经、血管等受到嵌顿挤压、牵拉等刺激,发生紊乱,并反射地引起肌肉痉挛。
退变:由于胸椎间盘退变变薄,椎间隙变窄,胸椎后关节的关节囊,韧带松弛,而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慢性劳损:长期在不协调姿势下工作、学习,使背膂部软组织经常处于过度收缩、牵拉、扭转,而发生慢性劳损。由于这些软组织的紧张,痉挛等外平衡的不协调,促使内平衡不协调,而致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哪些人容易患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老年人;
女性;
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工 我们;
有外伤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脊背疼痛。
胸椎小关节发出“咯嗤”声响。
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
“岔气”,牵掣颈肩作痛。
建议就诊科室
疼痛科
康复科诊疗
医生如何诊断胸椎小关节紊乱?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病史,并结合触诊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临床症状及体征:急性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呈痛苦面容,头颈仰俯、转侧困难,常保持固定体位(多为前倾位),不能随意转动。
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超过 1 mm)。棘突旁(约 1.5 cm)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条索状物,压之疼痛。
X 线平片、CT 影像: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于小关节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其 X 线摄片常不易显示,可进一步行 CT 扫描。(但也有的认为,其病变棘突歪斜、小关节间隙不对称存在 1 毫米宽度差异的阳性率为 100%)。 X 线平片、CT 影像检查,可除外胸椎结核、肿瘤、骨折、类风湿等疾病。
治疗
治疗以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软组织病损为目的。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分为三步,先行局部放松手法,以舒筋活络。然后采取复位手法,以纠正错位。最后进行疏筋理筋结束治疗。以按、搓、擦、揉、拿、捏、弹拨、捋等手法施于胸椎两侧软组织,以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脉,减轻疼痛。
松解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生沿胸椎棘突两旁,以错位病变节段为中心,以一指禅揉法、滚法、弹拨法对椎旁软组织松解 10 分钟左右。
整复手法
俯卧推按法:又称为掌推复位法和反向按压复位手法。
本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复位。根据不同的错位类型选用相应的按压部位、按压方向、按压速度和压力大小。
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呼吸,医者双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右手掌根向下方给与一小幅度的推冲动作,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不必强求弹响声)。
后凸错位和前凹错位相比,不同的是用右手掌根按压于患椎棘突上,左手叠于掌背上,在呼气末时,适度向下冲压。
混合式错位:对于此类错位则采用“化整为零,依次解决”的策略。如仰位式加侧摆式错位,则可以先处理仰位错位再整复侧摆错位,也可以先处理侧摆错位再整复仰位错位,以此类推。
仰卧推按法:本法用力柔和,患者体位放松,适用于年老体弱者。
采用胸椎掌按法。
患者仰卧位,要求其两上肢交叉握住对侧上肢上部。
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右手掌根置于偏歪的棘突下,左手及胸部紧贴患者两上肢交叉部,嘱患者做深呼吸,吸气时不用力,待呼气末,左手及胸部向下方突然作一短促按压,促其小关节复位,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若一次未出现弹响。
可继续一次治疗,出现首次弹响或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两次治疗后未弹响,且症状未有缓解,均自动结束治疗。
牵引推压复位法:适用于胸椎后凸者且患者肌肉痉挛、身强体壮、肌肉难于放松。
患者俯卧床上,令其放松,其双手攀住床头,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双踝上方,缓缓用力向下牵引。
待患者肌肉放松、脊柱间隙增大时,术者立于患者身旁,用拇指找到棘突后凸的部位,定好用力方向、力度。
待助手将脊柱间隙牵开时,术者右手掌压患处(如为单一胸椎发病,以掌根压患椎。如为多个胸椎发病则以整个手掌均匀按压发病部位),左手掌叠压右手之上,双手协调向前下轻压数次后,嘱患者深吸气。
在患者呼气末时,趁其放松时向前下用力按压,此时可听到或手掌感觉到发病部位小关节发出的弹响。
仰卧对冲法: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用)。
医者立于患者一侧面向患者头端,左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从右侧进入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
医者上身前倾,前胸压住患者交叉的前臂上(略偏右侧),右手抱住患者左肩,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医者将体重通过前胸及左手同时用力向下弹压,并于垫在患者背部之手形成瞬间对冲复位力量。
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并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移动边施法,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整(但勿超过胸椎以下,腰椎不适合此法)。
理筋手法:患者取坐位,以按揉、捻散、拍打等手法施于患处进行疏筋理筋,使局部肌肉放松,利于疾病恢复。
关于本病的手法治疗,目前临床上所用手法各式各样,但每种手法均有其局限性,如俯卧推按法对于肥胖、胸廓厚、背肌发达者难以奏效;端坐顶推法有些患者后仰时疼痛难以放松,且膝顶定位不够准确,易滑开等等。医生应根据患者年龄长幼,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棘突的突、陷、偏歪等具体情况,辨证选用。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要符合稳、准、轻、巧、快的基本技术要求。
针灸疗法
针刺治疗
取穴及操作:
第1、2胸椎夹脊穴,双手夹持进针,刺入 10~20 毫米,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留针 20 分钟。
阿是穴(压痛点)劫刺,快速刺入,快速出针,不留针,针刺次数以患者者感到压痛点不再疼痛为度。
阿是穴(筋结处)恢刺法,先直刺入腧穴,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直刺入腧穴,留针 20 分钟。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沿第七颈椎至第三胸椎脊柱两侧进行熏灸,距离 2~3 厘米,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标准,时间约为 10 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
椎板注射
取偏移胸椎棘突两侧 1.5~2 厘米或棘突间压痛最明显或硬结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在碰到骨之后略退稍许,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每痛点注射镇痛液 1.5~2 毫升(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 5 毫升+同息通 20 毫克)。
康复治疗治疗方法
纠正不良姿势,坐位 1~2 小时后应适当活动。
背部肌力训练及颈部伸展运动等自我锻炼。
物理治疗:包括红外线、中频电治疗等。
药物外敷胸椎棘突压痛点。
日常注意
患者平日应尽量减少伏案工作,适时起身活动避免持续一个姿势;
运动前先做好热身运动,活动中不要突然用力转身;
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腰背肌,强壮身体。
预防
避免不良姿势。
运动前先做好热身运动,活动中不要突然用力转身。
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腰背肌,强壮身体。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区 赵庆豪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