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什么?胸椎小关节紊乱怎么办?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状有哪些?

发生在胚胎期,位于膈肌的腰肋三角区。该区发育异常使腹腔脏器可由该区缺损或薄弱处向上进入胸腔而形成。是先天性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儿先天性膈疝中 80% 是胸腹裂孔疝。发病率低,约 0.4%,病死率高。新生儿中,男女发病比约为 2∶1。患此病者 85% 以上是左侧胸腹裂孔疝。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家族中有人患病可能是危险因素。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和儿童期。新生儿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绀、呼吸急促困难、患侧胸廓膨大;婴幼儿和儿童期主要症状是呼吸道感染、咳嗽、气喘、患侧胸廓饱满。治疗和抢救病人的唯一方法是手术修补。关键点在于手术前需快速消除患者严重缺氧和酸中毒症状。疾病的主要危害:新生儿肺部发育不良,血液中氧气减少酸性增加、循环紊乱,因此致死率高。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出生后发病越晚,预后越好。

别称

椎骨错缝,筋出槽,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胸椎小关节错缝(位)

概述

胸椎小关节在外伤、劳损、蜕变、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稳,引起胸椎小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微小移位错位,导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随着人类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劳动的密集化,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周围软组织受到压迫、刺激,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出血,乃至钙化,而同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又会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症状以背痛多见,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为主诉,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觉异常,有蚁行感或灼热感。胸椎触诊发现病损处胸椎椎体压痛,附近肌肉僵硬、痉挛、肿胀或塌陷。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针刀、神经阻滞疗法、口服药物、理疗、或者综合治疗等。

手法治疗主要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痛阈,放松紧张和痉挛的肌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血肿、水肿吸收,消除创伤性无菌炎症而松解粘连;还可以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调整椎体解剖位置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表现复杂多种多样,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而目前对其诊断、治疗方法、疗效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症状

症状以背痛多见,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为主诉,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觉异常,有蚁行感或灼热感。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脊背疼痛:是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常见症状,多由外伤、受凉、不良姿势、工作或高枕、软铺休息等因素造成胸椎关节失稳所致。

由明显外伤或重体力劳动后造成者,脊背疼痛明显,背肌紧张,患者不敢咳嗽、打喷嚏及深呼吸,临床上多不易误诊或误治。

慢性劳损者,多表现为背部痛、沉重感,气候变化或久坐、久站、弯腰时间稍长时使症状加重。

典型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可闻及胸椎小关节在突然错位时的“咯嗤”声响。

轻者发生关节劳损,表现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

重者可引起韧带撕裂、后关节错位,表现为“岔气”,牵掣颈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适、胸闷、胸部压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难,以及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胸椎小关节在结构上与脊神经、交感神经唇齿相关,由于该关节错位的程度和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一下并发症:

肝区疼痛。

胸痛胸闷憋气心悸。

咳喘。

慢性胆囊炎: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脊柱小关节错位会刺激或压迫自主神经,使功能发生紊乱,造成奥狄括约肌及胆管痉挛,使胆汁不易排出,造成胆汁瘀滞而发病。

病因

胸椎小关节在外伤、劳损、退变、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稳,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导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功能受到伤害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外伤:有明显的外伤史,多因持物扭转或撞击,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导致关节滑膜、韧带、神经、血管等受到嵌顿挤压、牵拉等刺激,发生紊乱,并反射地引起肌肉痉挛。

退变:由于胸椎间盘退变变薄,椎间隙变窄,胸椎后关节的关节囊,韧带松弛,而使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慢性劳损:长期在不协调姿势下工作、学习,使背膂部软组织经常处于过度收缩、牵拉、扭转,而发生慢性劳损。由于这些软组织的紧张,痉挛等外平衡的不协调,促使内平衡不协调,而致胸椎后关节发生错位。 

哪些人容易患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老年人;

女性;

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工 我们;

有外伤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脊背疼痛。

胸椎小关节发出“咯嗤”声响。

错位节段局部明显疼痛和不适。

“岔气”,牵掣颈肩作痛。

建议就诊科室

疼痛科

康复科诊疗

医生如何诊断胸椎小关节紊乱?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病史,并结合触诊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临床症状及体征:急性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呈痛苦面容,头颈仰俯、转侧困难,常保持固定体位(多为前倾位),不能随意转动。

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超过 1 mm)。棘突旁(约 1.5 cm)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条索状物,压之疼痛。  

X 线平片、CT 影像: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于小关节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其 X 线摄片常不易显示,可进一步行 CT 扫描。(但也有的认为,其病变棘突歪斜、小关节间隙不对称存在 1 毫米宽度差异的阳性率为 100%)。 X 线平片、CT 影像检查,可除外胸椎结核、肿瘤、骨折、类风湿等疾病。

治疗

治疗以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软组织病损为目的。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分为三步,先行局部放松手法,以舒筋活络。然后采取复位手法,以纠正错位。最后进行疏筋理筋结束治疗。以按、搓、擦、揉、拿、捏、弹拨、捋等手法施于胸椎两侧软组织,以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脉,减轻疼痛。

松解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生沿胸椎棘突两旁,以错位病变节段为中心,以一指禅揉法、滚法、弹拨法对椎旁软组织松解 10 分钟左右。   

整复手法 

俯卧推按法:又称为掌推复位法和反向按压复位手法。

本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复位。根据不同的错位类型选用相应的按压部位、按压方向、按压速度和压力大小。

患者俯卧,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呼吸,医者双手掌根随呼气渐用力,于呼气末时,右手掌根向下方给与一小幅度的推冲动作,此时可闻及关节整复的响声(不必强求弹响声)。

后凸错位和前凹错位相比,不同的是用右手掌根按压于患椎棘突上,左手叠于掌背上,在呼气末时,适度向下冲压。

混合式错位:对于此类错位则采用“化整为零,依次解决”的策略。如仰位式加侧摆式错位,则可以先处理仰位错位再整复侧摆错位,也可以先处理侧摆错位再整复仰位错位,以此类推。

仰卧推按法:本法用力柔和,患者体位放松,适用于年老体弱者。

采用胸椎掌按法。

患者仰卧位,要求其两上肢交叉握住对侧上肢上部。

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右手掌根置于偏歪的棘突下,左手及胸部紧贴患者两上肢交叉部,嘱患者做深呼吸,吸气时不用力,待呼气末,左手及胸部向下方突然作一短促按压,促其小关节复位,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若一次未出现弹响。

可继续一次治疗,出现首次弹响或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两次治疗后未弹响,且症状未有缓解,均自动结束治疗。

牵引推压复位法:适用于胸椎后凸者且患者肌肉痉挛、身强体壮、肌肉难于放松。

患者俯卧床上,令其放松,其双手攀住床头,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双踝上方,缓缓用力向下牵引。

待患者肌肉放松、脊柱间隙增大时,术者立于患者身旁,用拇指找到棘突后凸的部位,定好用力方向、力度。

待助手将脊柱间隙牵开时,术者右手掌压患处(如为单一胸椎发病,以掌根压患椎。如为多个胸椎发病则以整个手掌均匀按压发病部位),左手掌叠压右手之上,双手协调向前下轻压数次后,嘱患者深吸气。

在患者呼气末时,趁其放松时向前下用力按压,此时可听到或手掌感觉到发病部位小关节发出的弹响。

仰卧对冲法: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用)。

医者立于患者一侧面向患者头端,左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从右侧进入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

医者上身前倾,前胸压住患者交叉的前臂上(略偏右侧),右手抱住患者左肩,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医者将体重通过前胸及左手同时用力向下弹压,并于垫在患者背部之手形成瞬间对冲复位力量。

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并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移动边施法,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整(但勿超过胸椎以下,腰椎不适合此法)。

理筋手法:患者取坐位,以按揉、捻散、拍打等手法施于患处进行疏筋理筋,使局部肌肉放松,利于疾病恢复。

关于本病的手法治疗,目前临床上所用手法各式各样,但每种手法均有其局限性,如俯卧推按法对于肥胖、胸廓厚、背肌发达者难以奏效;端坐顶推法有些患者后仰时疼痛难以放松,且膝顶定位不够准确,易滑开等等。医生应根据患者年龄长幼,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棘突的突、陷、偏歪等具体情况,辨证选用。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要符合稳、准、轻、巧、快的基本技术要求。

针灸疗法 

针刺治疗

取穴及操作:

第1、2胸椎夹脊穴,双手夹持进针,刺入 10~20 毫米,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留针 20 分钟。

阿是穴(压痛点)劫刺,快速刺入,快速出针,不留针,针刺次数以患者者感到压痛点不再疼痛为度。

阿是穴(筋结处)恢刺法,先直刺入腧穴,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直刺入腧穴,留针 20 分钟。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沿第七颈椎至第三胸椎脊柱两侧进行熏灸,距离 2~3 厘米,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标准,时间约为 10 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

椎板注射

取偏移胸椎棘突两侧 1.5~2 厘米或棘突间压痛最明显或硬结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在碰到骨之后略退稍许,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每痛点注射镇痛液 1.5~2 毫升(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 5 毫升+同息通 20 毫克)。

康复治疗治疗方法

纠正不良姿势,坐位 1~2 小时后应适当活动。

背部肌力训练及颈部伸展运动等自我锻炼。

物理治疗:包括红外线、中频电治疗等。

药物外敷胸椎棘突压痛点。

日常注意

患者平日应尽量减少伏案工作,适时起身活动避免持续一个姿势;

运动前先做好热身运动,活动中不要突然用力转身;

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腰背肌,强壮身体。

预防

避免不良姿势。

运动前先做好热身运动,活动中不要突然用力转身。

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腰背肌,强壮身体。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区 赵庆豪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吡哌酸片的功效与作用-吡哌酸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疾病

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是什么?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怎么办?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