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由眼内疾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与原发性眼病伴随出现,是临床上常见的白内障类型。
由于眼部发生的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的营养或代谢功能产生障碍,而导致其混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和低眼压等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少见表现为患眼复视或多视、色觉改变。
并发性白内障病变早期对视力影响不大者可以仅观察,晚期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者需行白内障手术治疗。
治疗上应该首先进行原发性眼病的治疗。合并葡萄膜炎者,应该首先控制炎症;合并青光眼者,应该首先控制眼压;合并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者,应该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
症状
并发性白内障和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如老年性白内障)症状相同,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病情较轻时一般不至于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严重时可致失明。
并发性白内障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视力下降: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程度有关。晶状体周边部位的混浊如果程度比较轻,可以不影响视力,而中央部位的混浊,即使范围小、程度轻,也有可能对视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是指人眼识别边界模糊物体的能力,白内障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比起正常人通常较差。
屈光改变:患者会发生近视或散光。白内障发生在晶状体的核的部分时,因为晶状体屈光力增加,患者可产生近视,原有的老花症状会减轻。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同时,也会产生散光。
单眼复视或多视:混浊的晶状体内各部分屈光力不同,产生类似棱镜的作用,使患者出现单眼看物体时有重影。
眩光:进入白内障患者眼内的光线发生散射,导致患者看光线时感到不适。
色觉改变:白内障患者对蓝光的敏感度下降。晶状体核颜色的改变也可使患者产生相同的色觉改变,如晶状体核为黄色,则患者看东西时也会产生黄色的感觉。
视野缺损:眼球不动,向正前方注视时,白内障患者能看到的范围可能比正常人缩小。
并发性白内障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并发性白内障除了可以合并原发性眼病引起的并发症外,还可以引起与老年性白内障相似的并发症,后者一般见于白内障过熟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皮质发生溶解,透过晶状体囊膜进入房水,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无菌性急性葡萄膜炎。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进入房水的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皮质碎屑,或者吞噬了晶状体皮质颗粒的巨噬细胞堆积在前房角处,堵塞小梁网,阻碍房水流通,从而继发青光眼。
病因
并发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而导致的晶状体混浊。
并发性白内障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眼前节(如角膜、虹膜和睫状体)和眼后节(如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常见病因包括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及低眼压等。
不同原发性眼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部位可以不同。由前葡萄膜炎和青光眼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通常从晶状体前皮质开始产生混浊。由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脱离或肿瘤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通常从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开始。高度近视患者多表现为核性白内障。
哪些人容易患并发性白内障?
患有慢性进行性或复发性眼内疾病,如青光眼、高度近视和葡萄膜炎等。
患有眼部变性疾病,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患有其他影响眼内环境稳定的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和低眼压等。
就医
并发性白内障病变早期,对视力多无明显影响,患者只需根据原发性眼病病情治疗和复诊即可。当并发性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至明显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应考虑就医并寻求手术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原发性眼病复发或病情难以控制;
视力下降至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并发性白内障?
患者有葡萄膜炎、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原发性眼病病史,或者眼科检查发现合并有上述眼部疾病,同时眼科检查发现有晶状体混浊者,即可诊断并发性白内障。常用的眼科检查包括:
视力、视网膜光定位和红绿色觉检查:了解患眼是否存在视功能损害及其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并大致评估手术效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了解角膜、虹膜和前段玻璃体病情,以及晶状体混浊部位和程度,以明确并发性白内障诊断和分期分型,并提供葡萄膜炎和青光眼等原发性眼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眼底镜检查:了解患眼后段玻璃体、视盘、视网膜和脉络膜情况,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手术治疗,初步评估白内障手术效果,并且作为眼后节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眼压和 B 超:检测患者眼内压、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初步评估白内障手术效果,并提供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和眼内肿瘤等原发性眼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原发性眼病相关的其他检查: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还需行眼眶磁共振检查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视力下降?严重程度如何?已经出现了多久?
既往是否有其他眼部疾病?什么时候诊断的?
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目前在用哪些药物?病情控制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并发性白内障的?
我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滴眼药水有用吗?需要进行手术吗?
检查和手术费用是多少?医保能报销吗?
白内障手术是怎么做的?是否需要住院?
术中和术后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术前和术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术后是否还会复发?
并发性白内障是否会传染或遗传?
治疗
正确诊断原发性眼病对于并发性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原则上应该首先进行原发性眼病的治疗。合并葡萄膜炎者,应该首先控制炎症;合并原发性青光眼者,应该首先控制眼压;合并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者,应该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
并发性白内障病变早期,对视力影响不大者可以仅观察,晚期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者需行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如并发性白内障合并前葡萄膜炎)或联合手术治疗(如并发性白内障合并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
药物治疗
针对原发性眼病的药物治疗:合并葡萄膜炎者,需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合并青光眼者,需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
抗白内障药物:目前临床上虽然有抗白内障的滴眼液和口服药物,但疗效尚难以令人满意。
手术治疗
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类型白内障的最有效方法。其基本操作是去除中央部晶状体前囊,以及晶状体核和全部皮质,然后在晶状体囊袋内植入一枚人工晶状体,以重建视功能。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其原理是应用超声能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粉碎并予以吸除,随后在晶状体囊袋中植入一枚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其优点在于手术切口小(仅 3~3.5 毫米,无需缝合)、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而且仅需滴表面麻醉滴眼液即可完成手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将手术切口进一步缩小至 1.8~2 毫米,进一步消除了手术切口源性散光,术后视力恢复更佳。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方式,采用的是手法娩出混浊的晶状体核。目前已经较少使用,主要用于白内障程度极重(如 V 级核),且合并严重的眼部或全身性疾病,用于不适合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者。
飞秒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使用飞秒激光辅助,进行撕囊和劈核等操作,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损伤更小,操作更精准,术后前房炎症反应更轻。
术后处理:因为原发性眼病的原因,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处理一般较老年性白内障复杂。对合并葡萄膜炎者,术后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联合青光眼手术者,术后需监测眼压和眼前房情况。对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者,可能需要俯卧位休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并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视力恢复程度与原发性眼病有关。合并晚期青光眼和长期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力恢复往往较差。合并葡萄膜炎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和囊袋收缩综合征 。
日常注意
遵守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健康生活,注意用眼,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注意眼部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
避免眼外伤。
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好全身病情,如保持血糖稳定和血压平稳等。
健康饮食,多吃各类蔬菜水果。
预防
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原发性眼病的病情控制情况相关。积极治疗原发性眼病,控制其病情,可以有效延缓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单纯针对并发性白内障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尽量避免眼外伤的发生。
有眼科原发病,如眼部炎症和青光眼等,应定期行眼科检查,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患者,应控制病情稳定,并定期行眼底检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注意眼部休息,保持睡眠充足。
健康饮食,多吃各类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