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涎瘘,腮腺导管瘘,腮腺涎瘘
概述
通常所说的腮瘘又称为涎瘘或腮腺涎瘘,常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大多是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即唾液腺),或涎腺导管,造成唾液不经导管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所致[1][2]。
该病一般由外伤所致,但也有患者因腮腺化脓性炎症、涎腺恶性肿瘤而发病[1]。关于腮瘘的发病率,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
根据瘘口所在位置不同,腮瘘可分为腺体瘘和导管瘘[2]。
该病的主要表现为腺体或导管部位对应的皮肤上,可见到点状瘘管口,流出透明的液体(即唾液),进食、咀嚼时唾液的流出量增多是其典型表现[2]。
腮腺腺体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传统的方法是局部加压包扎,口服抑制唾液分泌药物,方法简单,但是治疗时间长,且不适合瘘道出现时间已久的患者。导管瘘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严密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及抗感染是治疗关键[1][2][3]。
腮瘘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和美观,还容易诱发感染。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给患者精神上带来极大的压力[1]。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以免颜面部外伤。对于需要在腮腺及其附近施行手术的患者,需要医生格外细致、妥善地处理手术伤口,术后应重视加压包扎、避免酸味食物刺激,并应用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1][4]。
症状
临床表现为腺体或导管部位对应的皮肤上可见到点状瘘管口,流出透明的液体。进食、咀嚼时唾液的流出量增多是其典型表现。
腮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点状瘘孔:脸颊皮肤可发现有小的瘘孔,呈针眼状,其周围可形成瘢痕。
清亮唾液流出:经常发现有少量清亮液体自瘘口流出,很少是浑浊的。进食、咀嚼、嗅到或想到美味食物时,流出的液体量明显增加。
浑浊液体流出:当感染存在时,从瘘口流出的是浑浊液体。
腮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本病是腮腺疾病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没有关于腮瘘可能引发哪些并发症的相关研究,但由其发病特点可知,该病可能会因唾液反复刺激,导致瘘口皮肤红肿、糜烂、湿疹,可导致局部感染,扩散形成全身感染等[3]。
病因
本病主要原因为涎腺(即唾液腺)或涎腺导管的损伤,多发生于腮腺及其导管部。导致损伤的原因有外伤、手术、以及腮腺区化脓性炎症、涎腺恶性肿瘤等[1][2]。
腮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手术损伤:属于医源性损伤,主要因在腮腺区手术过程中,医生未细致检查腮腺导管及面部神经是否有损伤,或者对于发现的腮腺损伤者,未按解剖层次严密缝合。
外伤:外伤(如刀砍伤、车祸、爆炸伤等)导致腺体及其分泌管的连续性被破坏,唾液经新的瘘口流出。
化脓性炎症:炎症破坏腺体可导致腮瘘,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腮腺区恶性肿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腮腺肿瘤在引发其他症状之前可先造成腮瘘,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发生的腮腺瘘,要警惕腮腺恶性肿瘤(比如黏液表皮样癌)的可能。
哪些人容易患腮瘘?
面部外伤,特别是腮腺区损伤者。
腮腺区手术患者。
面部有化脓性感染者。
腮腺恶性肿瘤患者。
就医
当面部皮肤出现小瘘口,时有清亮唾液样液体流出时,应及早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面部遭受外伤导致皮肤破裂。
面部皮肤出现针孔样小瘘口,瘘孔时有清亮唾液流出。
腮腺区手术术后伤口长期未愈合。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腮瘘[2]?
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来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通常腮瘘的诊断并不困难。特别是饮食、咀嚼时类似唾液的液体自瘘口流出量增加,是其典型表现。对流出的液体做生化定性分析,其中含有淀粉酶。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塑料管确认伤口断裂:从口腔内腮腺导管口插入塑料管,若导管完全断裂,可见塑料管从损伤部位穿出。
亚甲蓝注射:对不完全导管断裂,用上述方法可能漏诊,可采用向腮腺导管口缓慢注入亚甲蓝染色的方法,便于观察损伤部位。需要注意的是,如明确存在导管损伤,立即停止注射,以免蓝染区域过大而影响瘘口的确定。
腮腺造影:有助于腮瘘的诊断,当存在腮瘘时检测可发现造影剂外溢。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进食的时候瘘液量有没有明显增加?
发病至今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之前有没有做过面部的手术?
面部有没有受过伤?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目前诊断明确吗?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推荐采用什么样的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目前腮瘘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对于腺体瘘,应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包括加压包扎法、应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避免进食酸味食物等,若保守治疗效果差、瘘道长期存在,可行瘘道切除术;对于导管瘘,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导管吻合术、导管修补术等[2][3]。
加压包扎:加压包扎一方面压迫止血,减少渗出,促进伤口愈合;另一方面促使残留组织萎缩不再分泌。通常与反复穿刺抽吸(排空局部积液)和(或)负压引流(采用专门的负压引流设备持续抽吸积液),以及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抗生素等联合应用来治疗腮瘘。
抑制腺体分泌药物:主要指抗胆碱药物治疗法,可以减少唾液的分泌。以东莨菪碱为例,成人剂量 15 mg(口服,每天 3 次,餐前 30 分钟服用),治愈率可达 93.10%。需注意:东莨菪碱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禁止用于青光眼、心动过速、前列腺肥大、重症肌无力、肠梗阻等患者。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法: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唾液腺胆碱能神经末梢,并产生局部化学阻滞,使神经元活动丧失,从而减少唾液分泌。但该方法需多次注射,价格比较昂贵,且有导致面部感觉异常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可制定不同的手术方式,腺体瘘患者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长期存在瘘时可行瘘管切除术、腮腺切除术等手术治疗;而对于单纯的导管瘘患者,主要通过导管吻合术、导管修补术等来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腮瘘长期存在,可导致瘘口越来越难以愈合,唾液反复刺激,可导致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湿疹,并可诱发局部感染,乃至全身感染。虽然该病的最佳治疗选择尚未达成共识,但及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患者大多能治愈[3]。
日常注意
腮瘘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治疗。本段内容主要为患者治疗期间的日常注意护理,包括心理安慰,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加压包扎等治疗措施顺利实施、饮食护理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4]:
心理安慰:患者术前术后因各种不适和对疾病缺乏认知,而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因此拒绝配合治疗。家人应多陪伴、多鼓励,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治疗措施的护理:以加压包扎这项关键的治疗措施为例,由于患者睡眠时头部与床面摩擦、张口进食或说话等动作,均可能导致绷带松动甚至滑落,此时无法达到加压包扎应起到的效果。因此,患者在上述动作时应缓慢、小心,家人应随时协助检查绷带是否松动,并及时告知医生、护士。
饮食护理:术后应采用吸管或勺子进行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饮食清淡,尤其要注意避免酸味食物刺激唾液腺分泌。
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以免颜面部外伤。对于需要在腮腺及其附近施行手术的患者,需要医生格外细致、妥善地处理手术伤口,术后应重视加压包扎、避免酸味食物刺激,以及应用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1][4]。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颜面部外伤: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
避免颜面部手术损伤:对于涉及腮腺及其附近组织结构的手术,要妥善处理手术伤口,术后重视加压包扎,必要时应用药物来减少唾液分泌。掌握要点:行腮腺区手术前,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或服用阿托品,减少唾液分泌。
避免颜面部手术后护理不当:术后加压包扎能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若加压包扎不当,或创面处形成积液(可采用术中彻底止血、术后负压引流的方式来避免)影响加压包扎效果,则容易诱发该病。
术后饮食:清淡,不要食用酸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