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唾液腺结核
概述
涎腺结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涎腺感染,以腮腺结核最为常见,颌下腺次之。
流行病学数据多变,70% 的大涎腺结核发生在腮腺,27% 发生在颌下腺,3% 发生在舌下腺。
最主要病因为结核杆菌经血源、淋巴源及导管逆行等途径感染。危险因素是有结核病史的患者。
涎腺结核分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涎腺结核,病变源于涎腺实质,另一类是继发性涎腺结核,是涎腺淋巴结结核病变突破淋巴结被膜后,继发性地侵犯腺实质。
主要症状为耳屏前及耳垂后下有肿块,时大时小,偶尔有压痛,后期可能出现疼痛,口内可流脓。
主要治疗方法为病灶清除术和抗结核治疗。治疗的关键点是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以防感染扩散。治疗的难点是准确的术前诊断。
涎腺结核的患者可有面部外形的异常影响美观,有时还会有面部表情运动障碍,耳聋、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结核杆菌。
症状
耳屏前及耳垂后下有肿块、时大时小、有压痛、流脓等症状是涎腺结核最典型的症状。
涎腺结核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耳屏前及耳垂后下肿块:是涎腺结核的最常见的症状。一般患者无意中发现耳屏前及耳垂后出现肿块,且时大时小;
压痛:随着肿块体积增大,按压肿胀的部位可有压痛;
嘴里流脓:病情严重时,按压耳前的唾液腺的时候嘴里会流脓。
涎腺结核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涎腺结核的进展过程,可能会出现面部表情运动障碍,还会有耳聋、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并发症包括:
面瘫:腮腺的涎腺结核病变侵犯面神经时,引起表情运动的障碍;
耳聋:病变侵犯到听觉神经,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眩晕:可能与病变波及到前庭神经有关,有周围事物在旋转的感觉;
结核性脓肿:结核不断发展,局限呈脓肿。
病因
涎腺结核病主要病因为结核杆菌的感染,包括血源、淋巴源及导管逆行感染。
涎腺结核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结核杆菌感染:是涎腺结核的最主要的病因。可通过血源性、淋巴源性以及唾液腺导管逆行感染至唾液腺。
哪些人容易患涎腺结核?
自身免疫力弱的人:长期过劳,休息不好,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招致结核杆菌感染;
传染科的医护人员:容易经患者传染结核;
有结核病史的患者;
家族中有患结核病的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耳屏前及耳垂后下发现肿块。
肿块有时较大,有时减小。
有压痛。
流脓。
发热、头疼、恶心呕吐。
建议就诊科室
传染病科
口腔颌面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涎腺结核?
当医生怀疑是涎腺结核时,通常进行颌面部的专科检查,有耳屏前、耳垂后下肿块,进一步通过涎腺造影、超声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口腔颌面部专科检查:通过视诊观察是否有耳屏前、耳垂后下是否有肿块,触诊及扪诊检查肿块的肿胀程度、质地、以及按压时口内是否流脓等,从而进行初步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根据注射部位皮肤的反应进行诊断,对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有参考意义。
涎腺造影:向唾液腺中注射造影剂,并检查是否有唾液腺的病变。
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评价涎腺结核的大小、形态、位置、实质血供,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组织病理检查:从病变的部位取活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涎腺结核进行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的这种症状?
去过别的医院就诊吗?
是否得过结核病?
家人有没有结核病?
肿大是否时大时小?
有没有出现过疼痛?
听力是否出现减退?
有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我这种症状?
病情严重吗?
我需要做什么治疗?
治疗后的效果如何?
会不会复发?
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治疗
治疗方法为病灶清除术,并在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以防感染扩散。
药物治疗
抗结核药物:使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杆菌药物,对体内的结核杆菌可起杀灭作用。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将患有涎腺结核病变的位置彻底清除,防止扩散,复发。涎腺结核局限于淋巴结的患者一般做单纯肿块摘除。波及范围较大的做整个病灶加腺体切除术,并配合术后口服抗结核药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闭式引流:适用于已形成结核性脓肿,抽出脓液,并向脓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反复多次,可取得较好结果。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还会有面部表情运动障碍,严重时听力减退、眩晕、乏力、头疼、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肿胀消除,且无复发,预后良好,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日常注意
注意手术部位卫生,按时吃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手术部位的卫生,可以拿沾有盐水的干净纸巾或纱布,持续湿敷手术部位,但已被脓水污染的纱布应及时更换。湿敷到脓液消失、创面平复为止。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肿物消退的情况,以及抗结核药物疗效和身体恢复情况。
饮食: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如鱼类,玉米、牛奶、豆浆), 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果蔬、粗粮等。
运动:术后 1 天可适当下床行走, 适当锻炼, 以便增强机体素质, 但锻炼强度不宜过大,可在室内做简单散步,一周内避免跑步、打羽毛球等剧烈运动。
其他:避免熬夜,不要过度疲劳,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
预防
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结核杆菌。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合理饮食,避免熬夜,避免过劳,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医护人员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有结核病的人积极到医院传染病科进行抗结核治疗;
家庭中有结核的病人,其他成员应及时到疾病防治机构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