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牙龈瘤(Gingival tumor)是生长于牙龈上的增生物,呈局部、慢性注生长,来源于牙周膜和牙龈结缔组织,外形似肿瘤,但并非真性肿瘤。
牙龈瘤多是由于局部刺激,如牙菌斑、牙石、牙齿残根、不良修复体(设计不科学、制作工艺差的修复体),引起的局部长期的慢性炎症,导致组织反应性增生而形成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加重原有的牙龈炎症,如妊娠期龈瘤。
如果出现牙龈增生,伴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应及早就医。治疗原则以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为主,辅助手术、激光、硬化剂等治疗。如果口腔卫生状况差、局部刺激因素未消除,治疗后易复发。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不良习惯,定期口腔检查及治疗。
症状
牙龈瘤有哪些症状?
牙龈瘤样增生:女性多见,常见于中青年和妊娠期妇女。好发于前牙唇侧牙龈乳头,舌侧少见。一般为单个发生,圆形或者椭圆形,有时为结节状,有时为分叶状。大小不一,但一般不超过 2 厘米。有的有蒂与牙龈相连,也有的无蒂。
牙龈瘤类型:分为肉芽肿性、纤维性、血管性三种。肉芽肿性和血管性牙龈瘤质地软,颜色红,而纤维性牙龈瘤质地较韧,颜色粉红。
疼痛:牙龈瘤表面溃疡时,可发生疼痛。
牙槽骨吸收:长期存在的较大牙龈瘤会导致牙槽骨吸收。
牙齿移位:很少发生。
牙龈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牙龈出血:牙龈瘤,尤其是肉芽肿性和血管性牙龈瘤,内含丰富血管,容易造成牙龈出血。
感染:口腔卫生差时,牙龈瘤可合并感染。
病因
牙龈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主要因局部刺激导致的,如牙石、菌斑、正畸装置、不良修复体、牙齿残根、机械损伤等,导致牙龈局限性反应性慢性增生。妊娠期妇女在激素作用下,原有的牙龈炎症会加重,发生妊娠期龈瘤。
局部刺激:长期存在的局部刺激,会导致牙龈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引起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形成瘤样病变。
激素作用:妊娠期龈瘤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水平升高有关,激素本身不会引起炎症,而是使得原有的慢性炎症加重,毛细血管扩张、增生,结缔组织基质改变,局部免疫反应被抑制,造成牙龈肿胀、增生。
牙龈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孕妇:牙龈瘤通常发生在妊娠 3 个月后,分娩后一般可退缩。
口腔卫生差,未经牙周治疗。
局部明显存在刺激物:牙石、菌斑、残根等。
牙列不齐:常见于下前牙。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牙龈局部增生,尤其是妊娠期,需要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科
医生如何诊断牙龈瘤?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牙周检查,必要时的 X 线检查,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可以对牙龈瘤进行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妊娠?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是否进行过口腔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牙龈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除局部刺激物、控制菌斑,必要时手术切除。
牙周基础治疗
洁治术和刮治术是牙龈瘤治疗的基础,清除局部牙石,去除不良修复体,指导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维护,多数牙龈瘤不需要手术即可消退。
手术治疗
去除刺激物后,牙龈瘤仍未消退,可以选择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牙龈瘤,应达骨面,刮除牙周膜,避免复发。
过去有学者认为,对于长期存在和病变较大的牙龈瘤,应去除部分骨面,甚至拔除松动牙齿,但目前观点认为,应最大限度地保存牙周的健康组织。
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创伤大,可能会引起牙龈退缩,有研究表明硬化剂注射(如平阳霉素),联合保守的牙龈瘤切除术,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牙龈瘤发展及转归
牙龈瘤不经治疗会缓慢增大,影响进食,甚至会压迫牙齿和牙槽骨,导致牙周组织破坏。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及辅助手术等治疗后,患者一般能够治愈,但会有复发。妊娠期龈瘤患者,待分娩后可能会自行消退。
日常注意
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控制菌斑,避免牙龈瘤的发生。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局部食物等刺激。
预防
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控制菌斑,避免牙龈瘤的发生。
避免局部刺激物,如不良修复体等。
怀孕前积极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遵医嘱进行口腔卫生维护,是预防妊娠期龈瘤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