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钙化上皮瘤
概述
毛母质瘤是一种毛囊源性(源自毛囊)的良性肿瘤。
本病少见,占皮肤良性肿瘤的 1.04%。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损伤及遗传有关。
本病多为单发结节,初起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可表现为突出于皮肤的圆形肿物,直径为 1~3 厘米,表面皮肤正常、略红或蓝紫色,质硬,偶或呈囊性,基底可推动,极少破溃。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本病可以继发感染及破溃,少数可恶变。
本病可伴发 Gardner 综合征、家族性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一种遗传性肌肉疾病)、Turner 综合征、结节病(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等疾病。
症状
毛母质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毛母质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下硬性结节:表现为逐渐增大、突出于皮肤的圆形肿物,与皮肤粘连注,但可推动。皮损多为单发,多发少见,无瘙痒或疼痛感。表面皮肤正常、略红或蓝紫色,偶或呈囊性,基底可推动。
毛母质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感染、破溃;
恶变:即变为恶性肿瘤,但罕见。
病因
毛母质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裸露处受到损伤及遗传相关。
哪些人容易患毛母质瘤?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皮肤裸露处受到蚊虫叮咬等刺激后,反复搔抓引起皮肤损伤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家族中有亲属患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局部皮肤出现逐渐增大的皮下硬性结节时,请及时就医。若发生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等感染性症状或破溃时,更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一般无此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毛母质瘤?
通过视诊(观察)、触诊(触摸),医生可能疑诊毛母质瘤,此后将通常进行超声检查注辅助诊断,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手术切除进行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可发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能初步诊断毛母质瘤。
超声检查:可发现较特异的超声表现,超声术前诊断毛母质瘤的准确率可达 76%~82%。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细针抽吸少量组织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术前诊断毛母质瘤的准确率可达 97.7%。
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毛母质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现结节多长时间了?
有无发热?
最初发现结节是单发还是多发?
有无疼痛及瘙痒?
家族中有无成员有类似病变?
有无外伤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患此疾病的原因为何?
可以治愈吗?
最佳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还会复发吗?会恶变吗?
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毛母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肿物。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因为肿物发生在皮肤真皮深部,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局部感染及破溃,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极少数恶变。
经过正规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会痊愈,手术可彻底清除病变,一般不会复发及恶变。
日常注意
具体的日常注意事项包括: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伤口恢复情况,如发现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渗出液体等)、伤口愈合不良等,请及时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经过正规治疗后,手术后 1 周后需要医院复查。若痊愈,此后不必再复查。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辣椒等辛辣食物。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不需要卧床休息,减少运动及剧烈活动,如果病变部位在四肢,注意活动时避免拉伸伤口。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适当低强度运动(例如散步)。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最少 3 次。
其他:避免蚊虫叮咬等皮肤刺激,注意皮肤卫生,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规律,不要熬夜,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蚊虫叮咬等皮肤刺激。
避免皮肤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