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什么?基孔肯雅热怎么办?基孔肯雅热症状有哪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气道发炎以及肺组织受损使患者难以吸入所需的氧气,且难以呼出身体要排出的二氧化碳。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在患者的血液中积累,这就是高碳酸血症。并非所有 COPD 患者都会患上高碳酸血症。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药物治疗,使呼吸更加顺畅,患者也可以使用氧疗。

概述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感染率高,可引起持续的关节症状[1]。

所有年龄段人群均易感,感染率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人群通过蚊虫传播患得此病。

分为急性期、恢复期。

表现为突发高热,常伴有寒战、严重的关节痛和肌痛,关节痛可波及多关节或呈游走性疼痛,常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畏光,可出现致命性出血。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症状

“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Chikungunya”的译音,意即“身体弯曲形同折叠”,是由关节剧痛引起的,故本病可意译为“曲屈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2]。

基孔肯雅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潜伏期为 2~12 天,通常为 3~7 天。

急性期

发热:患者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 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 1~7 天就会退热,有的患者约 3 天之后会再次出现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 3~5 天可恢复正常。患者还可能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表现。

皮疹:80% 的患者在发病后 2~5 天,四肢的伸展侧、躯干、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有轻微脱屑症状。

关节疼痛:多处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大多为游走性的,晨间较重,随运动而加剧。病情发展迅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无法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趾关节等,也可能累及膝、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征。

其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

恢复期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和僵硬状态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 3 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基孔肯雅热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结膜炎。

脑膜脑炎。

肝功能损伤。

心肌炎。

皮肤黏膜出血。

关节功能受损。

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或者胎儿死亡。

病因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发病机制包括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患者,主要通过蚊虫吸血传播给易感人群。

基孔肯雅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源的存在: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后 2~5 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隐性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在丛林型疫源地内,非人灵长类动物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等可自然或实验室感染基孔肯雅热(CHIKV),并产生病毒血症。

合适的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易感人群: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基孔肯雅热?

孕妇。

老人。

新生儿。

糖尿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人群。

严重慢性病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脱水。

精神状态不佳。

胸闷胸痛。

关节疼痛难忍或伴有功能障碍。

出现精神行为改变。

建议就诊科室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感染科。

疾控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此病[3]。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 12 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 12 天内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 2~5 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实验室检查:

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以上增高;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的 RNA;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一般检查。

血常规检査: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

生化检査:部分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升高;

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损伤的改变。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检查。

病原学检查: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分离。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有无蚊子叮咬?有无接触感染该病的患者?或周围有类似症状发作的人吗?

起病时间有多久?有发热吗?发热的程度特点是怎样?

伴有哪些其他症状:如咽痛、流涕、全身酸痛、咳嗽咳痰、结膜充血等?

有皮疹吗?皮疹的分布情况?

有关节痛吗?具体有哪些部位的关节?有无关节功能障碍?

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抽搐发生?

有无使用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是什么病?会传染吗?是属于禽流感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孕期接触感染该病患者该怎么办?

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需要隔离吗?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有疫苗注射吗?

治疗

目前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疗法,确保足够的液体摄入,慎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2]。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对症治疗

降温:对于高热患者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出院的标准: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 5 天)。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日常注意

注意环境卫生,加强防蚊措施,做好基孔肯雅热疾病防控工作。如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尽量避免蚊虫叮咬,进入流行区时应穿长衫、长裤和使用驱蚊液。

房间的门窗应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同时注意控制传播媒介:比如清除水坑、水桶中易于滋生蚊虫的积水[2]。

预防

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最好的预防方法为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4]:

加强疫情检测,控制传染源:由于其主要传播媒介为蚊虫,所以对伊蚊孳生的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若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确诊、上报,隔离治疗,以扑灭疫情。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媒介监测、媒介控制、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病毒到一个新的地理区域,为了适应当地的媒介和宿主,有可能发生病毒基因的改变而出现毒力更强、流行潜力更大的病毒变异株。东南亚各国的疫情对我国的威胁较大,因此我国应提高警惕,加强检疫,消灭蚊子,严防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蔓延,做好口岸蚊虫媒介的监测和控制。

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被蚊虫叮咬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地方性疫区或流行区野外旅居时应挂蚊帐或涂蚊虫驱避剂;实验室人员必须与感染性材料接触时,应轻柔操作防止气溶胶产生,同时戴口罩、手套加强个人防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诺氟沙星胶囊的功效与作用-诺氟沙星胶囊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清热解毒颗粒(龙泰基)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颗粒(龙泰基)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