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医院坏死,坏死性丹毒,急性链球性皮肤坏死
概述
本病是由 A 族 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以皮肤片状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目前认为形成的脓肿是机体对 β-溶血性链球菌的一种过敏反应。
此处没有流行病学数据。
链球菌坏死是由 β 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组织所致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四肢有外伤的患者,也可发生于无外伤的患者(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
畏寒、发热、红肿、疼痛是链球菌坏死最常见的症状。若有皮肤内感觉神经的损伤则会出现感觉障碍,形成水疱后可有血性分泌物,逐渐发展为皮肤溃疡。若皮肤病变向更深层蔓延则会引起皮下组织的肿胀,疼痛加剧。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治疗关键点在于早期清创,切开引流,对症支持治疗。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引起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重者可导致死亡。
对于创面应及时清创,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勿拖延至感染链球菌。对于诸如饮酒,肾性水肿等危险因素,应及时戒断或给予积极的治疗,以达到消除危险的易感因素。
症状
畏寒、发热、红肿、疼痛是链球菌坏死最常见的症状。若有皮肤内感觉神经的损伤则会出现感觉障碍,形成水疱后可有血性分泌物,逐渐发展为皮肤溃疡。若皮肤病变向更深层蔓延则会引起皮下组织的肿胀,疼痛加剧。
链球菌坏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畏寒、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感染初期即发生。
红肿、疼痛:感染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的皮肤与正常皮肤分界不清。
感觉障碍:若感染侵袭的部位较深,则可能损伤皮肤感觉神经,引起皮肤感觉障碍。
血性分泌物:2~4 天后皮肤形成水疱,内含有浆液和细菌。分泌物呈血色,无恶臭脓液。
皮肤溃疡:水疱破裂后皮肤逐渐坏死,结痂,形成酷似烧伤的焦痂。2~3 周后结痂脱落,形成溃疡。
皮下组织肿胀:β-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泌溶解组织的酶,具有侵袭性,可以在坏死的皮下迅速蔓延,引起皮下组织肿胀,疼痛加剧。
链球菌坏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链球菌感染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败血症、血管内溶血和肾小管坏死。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脓毒败血症
血管内溶血
肾小管坏死
全身转移性病灶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病因
链球菌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 β-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组织。好发于四肢有外伤的患者,也可发生于无外伤的患者(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
链球菌坏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四肢外伤:最常见原因。外伤患者由于四肢皮肤屏障破坏,在医院内较容易感染 β-溶血性链球菌。若控制不佳,较大可能发展为链球菌坏死并发症(如脓毒败血症等)。
营养不良:β-溶血性链球菌较易被人体免疫系统所清除,当营养不良时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皮肤表面的 β-溶血性链球菌防御力较弱,易出现链球菌坏死。
酗酒:酗酒可对人体免疫力产生抑制作用,容易感染 β-溶血性链球菌。
肾性水肿:肾性水肿常伴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加速 β 链球菌的扩散。且肾性水肿常发生于组织疏松处,可引起皮肤屏障的疏松,易使 β 链球菌侵入。
丙种球蛋白缺陷:此类患者免疫力低下,对任何感染性疾病均敏感。
哪些人容易患链球菌坏死?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链球菌坏死:
四肢外伤:四肢外伤的人群容易被 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从而发生链球菌坏死。
肾性水肿:肾性水肿病人容易出现四肢水肿,增加感染风险。
酗酒:酗酒病人免疫力较低。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病人免疫力较低。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链球菌坏死:
丙种球蛋白缺陷。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畏寒;
皮肤红肿疼痛;
出现水疱。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皮肤溃疡时;
有胀裂样疼痛;
高热、寒战、神志不清;
中毒性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链球菌坏死?
当医生怀疑是链球菌坏死时,通常用视诊、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菌种鉴定试验、糖类分解试验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即通过观察皮肤的溃烂面来判断链球菌坏死,链球菌坏死时皮肤呈烧伤后的焦痂样,往往边界不清。
血常规检查:可以较快检出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一般大于 10×109/升,有时也可出现小于 4×109/升。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值,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
细菌学鉴定:是确诊和指导用药的主要依据。分为涂片镜检、分泌物培养、血液细菌学培养等。
涂片镜检是较快筛查感染菌种的办法,通过对分泌物取材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一种染色方法),可以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呈串珠状排列的细菌即为链球菌,是确诊链球菌坏死的金标准。
分泌物培养是因 β-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泌溶血素,故将 β-溶血性链球菌接种于血培养基(血平板)上,并分别做需氧及厌氧培养,可以区分 β-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可以为治疗用药提供指导。因病变主要发生在体表,故在可取体表分泌物的情况下,较少使用血液细菌学培养。
糖类分解试验:β-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解蕈糖,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菌种鉴定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和牛乳美兰试验。由于细菌学鉴定可以明确诊断,故现在较少使用菌种鉴定试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不是有外伤?
最近有没有发热、寒战?
有没有血压比较低、头晕眼花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会不会致死?
会不会致残?
会有什么并发症?
需要用什么药?
治疗
链球菌坏死时,需要早期清创,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限制病人行动。
药物治疗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是本病首选药,是针对革兰氏阳性菌(β-溶血性链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的一线用药,可以用于控制感染。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等):是本病的首选药,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主要用药,可以用于控制感染,在青霉素过敏时可使用,但仍需皮试。注意饮酒后不能使用头孢。
万古霉素:是耐青霉素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王牌药物。在出现严重链球菌坏死或中毒性休克时可使用该药物,可有效控制感染。
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合用:是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药,可针对早期、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均过敏的患者。
手术治疗
清创术:早期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对于四肢创伤的患者尤其重要。具体方法是在局麻的情况下,用活力碘和双氧水彻底清洗伤口,修剪伤口内坏死的组织,并缝合。
切开引流术:将皮下病变部分切开,来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切开筋膜减压。伤口充分敞开,大量抗生素溶液冲洗,并每日更换敷料,必要时放置引流管。有时需多次手术以达到彻底清创的目的。皮肤缺损处后期待创面清洁后行植皮术。
其他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全身症状明显者对症治疗,如退热、抗惊厥、抗休克等。
抬高患肢并控制移动,防治感染进一步扩散。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败血症、重要器官(心脏、心内膜)化脓性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最终有 30%~50% 概率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有效控制感染,几乎所有正规治疗的患者都可治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如放置引流管,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伤口每日更换敷料。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全身红疹、呼吸不畅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饮食: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应给予高蛋白食物(如肉类、鸡蛋等),必要时给予口服营养补充;若为普通患者,正常清淡饮食(如清蒸鱼、清炒肉片等),限制油和盐的摄入。
运动: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可下床活动,避免四肢乏力;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正常运动,但需保持皮损周围干燥。
其他:戒烟、限酒,应停止吸烟,对于饮酒,应控制在每日小于 50 毫升酒精量。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营养不良:补充营养,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鸡胸肉、鸡蛋、肉汤等富含蛋白和油脂的食物。
酗酒:戒酒或限酒,如不能通过日常控制饮酒量来达到戒酒的目的时,应利用药物戒酒,如纳洛酮、双硫仑等药物。
肾性水肿:规范治疗肾病,给予利尿等处理。
创伤:及时清创,并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伤口定期换药,必要时静脉输注抗生素。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丙种球蛋白缺陷: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