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立克次体病是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绝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立克次氏痘、恙虫病、斑点热和 Q 热等,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本类疾病为传染性疾病,存在于世界各地,虽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国家发病率仍较高,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有些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发病率有所上升,无形体病和埃立克体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重要的蜱传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在节肢动物体内主要寄生于肠壁上皮细胞,在温血动物体内主要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家畜,人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多种立克次体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从皮肤进入人体,而贝纳柯克斯体主要从呼吸道进入体内而使人感染。该病多发生于春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典型的立克次体病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其他症状如肝、脾大,有的有皮肤溃疡及焦痂。同时还伴有血管炎、血管堵塞、血栓、间质性心肌炎等症状。不同立克次体病还伴有一些各自不同的临床症状。
立克次体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对各种立克次体病均有相当疗效。对于确诊的危重患者,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如呼吸机辅助、透析等。
预防的关键在于要管理好传染源,截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后效果取决于年龄、患者一般情况、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等。有严重毒血症、支气管肺炎、显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预后不良。
症状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另外有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以及其他脏器的损害。
立克次体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立克次体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病原体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皮细胞中增长繁殖,产生立克次体血症,引发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1]。
病原体在全身脏器小血管内皮细胞建立新的感染灶,引起细胞肿胀破裂,导致血管腔内不同程度阻塞和血栓形成。
血管周围炎、组织坏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血、少尿、凝血机制障碍、心肌损害等症状。
立克次体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肌炎、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立克次体肺炎。
中耳炎、腮腺炎、胃肠道出血、胸膜炎、流产、急性肾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病因
立克次体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致病原因为感染立克次体目中的某些致病微生物,如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我国至少存在 10 种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急慢性 Q 热,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巴尔通体病。
哪些人容易患立克次体病?
人群普遍易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皮肤伤口、眼结膜或呼吸道等。
从事疫区工作、野外作业或农民等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者,居住环境差或个人生活不卫生者,不规范饲养病畜者等。
就医
立克次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被蜱、虱、蚤、螨叮咬,或被猫、狗抓伤、咬伤后,出现高烧不退、皮疹、淋巴结肿大,乃至头痛、兴奋、谵妄等神经系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诊断。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立克次体病?
医生首先会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对高度怀疑立克次体病者,行实验室血清抗原抗体检测,通常不难诊断。由于患者血中立克次体很少,接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往往失败,且易导致实验室传播,不宜推广。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外斐试验:最常用于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方法为外斐试验(通过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宜取双份血清或三份血清标本(出入院、第 2 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 1:160 以上者为阳性,有 4 倍以上升高者则更具有诊断意义。外斐试验简便,阳性率为 70%~80%,但特异性较差。
血清诊断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较好的血清诊断方法,为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以及间接凝血试验等,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M(IgM)或免疫球蛋白 G(IgG),其中,检测特异性 IgM 可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血清学诊断方法渐渐代替外斐试验成为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发热、头痛、皮疹等不适?
有无虫咬伤、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如野外作业)?
有无被猫、狗抓或咬伤?
有无皮肤伤口?
个人居住环境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
什么情况下容易得病?
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
可以治愈吗?会不会传染?
有哪些并发症?
如何预防?
什么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皮肤伤口要怎么处理?
预后如何?
治疗
立克次体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对各种立克次体病均有相当疗效[2]。
药物治疗
目前一般以多西环素口服为首选,每次 100 毫克,每日 2 次,在热退后一般需再用药 3 日,可使发热和其他症状及早消退,缩短病程,显著降低病死率。
对于儿童,可用红霉素,轻症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体外药敏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利福平以及新大环内酯类对立克次体有效,但尚缺乏充分的临床验证。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复方磺胺甲恶唑,对立克次体病无效。
其他治疗
已确诊的危重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可考虑透析治疗,同时纠正贫血与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立克次体类病原体感染后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过早停药通常可痊愈,预后良好,并可获得较长期的免疫力。
若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播散进展,则可能出现严重毒血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心肌炎、脑膜脑炎等不良后果,病死率高。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勤沐浴、勤更衣,可用 1%~3% 马拉硫磷进行衣服及毛发灭虱。
与猫、犬接触时避免被抓伤或咬伤,不慎被抓、咬后立即用碘酊或莫匹罗星软膏涂搽局部,并对抓伤处附近淋巴结勤加观察。
在疫区工作或露宿,在森林或野外时要注意个人防护,穿防护服,避免被恙螨幼虫、蜱虫等叮咬。
患者平时要注意做好饮食保健、要规律合理地饮食,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者动物蛋白,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感染立克次体病的患者应合理用药,避免停药过早,导致复发。
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要管理传染源,截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管理传染源:高度疑诊或确诊患者需隔离,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物品需消毒处理。积极灭鼠,病畜和健康畜宜分区放牧,外来牲口应进行检疫,病畜排泄物及畜圈场地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喷洒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群众勤沐浴、勤更衣。衣被等可用干热、湿热、煮沸等物理灭虱法,温度需保持在 85℃ 以上 30 分钟;也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法化学灭虱,熏蒸 6~24 小时,适温为 20~30℃。房屋四周清除杂草防止恙螨滋生,垦殖荒地以驱逐啮齿动物,在屋内外及场地喷洒杀虫剂以杀灭各种节肢动物。定期用化学杀虫剂给家畜灭虱灭蜱。
保护易感者:接种斑疹伤寒灭活疫苗。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咬伤,以及家畜如猫、犬等抓、咬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