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气喘性窒息性肺炎,小儿流喘肺炎
概述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是我国独特的流行性肺炎,它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本病发病急、流行面广、进展快、症状重,主要在农村出现明显的暴发流行。
主要病因是患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为本病的易患人群。
本病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根据疾病进展可分为发病期、喘憋期、减轻期和恢复期。
不同程度的喘憋及发作性喘憋加重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阻断传播途径和早期及时诊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点。治疗难点在于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他们往往很难描述自身症状。
婴幼儿免疫力低下,部分患儿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本病住院病死率约 0.5%~4%。经过治疗,一般发病 2~4 天喘憋症状有所缓解,整个病程约 4~7 天,重者在喘憋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少数患儿可发生死亡。
症状
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喘憋及发作性喘憋加重。普通型患儿喘憋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短;重型患儿常伴有阵发性喘憋加重;极重型患儿阵发性喘憋不易缓解。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发热多数为 37.5~39 摄氏度,少数为 37 摄氏度以下或高热。
咳嗽:潜伏期 1~4 天,仅部分患儿有低热、咳嗽、流鼻涕、喷嚏等前驱症状,大约经过 24 小时迅速进入喘憋阶段。
呼吸急促:重型患儿呼吸可达 60 次/分钟以上,极重型患儿呼吸非常急促,可达 70 次/分钟以上。
喘憋:是本病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喘憋症状也会加重。
烦躁不安、嗜睡:普通型患儿精神状态一般良好,重型患儿多有烦躁不安及嗜睡。
发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憋喘期严重者可出现口唇及指、趾发绀(发紫)。
三凹征: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呼吸困难导致的。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力衰竭: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三凹征、呼吸困难、咳嗽、口周及指、趾端发绀等症状。
呼吸衰竭:可出现呼吸加快、发绀、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惊厥等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可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呼吸加快加深等症状。
病因
患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患病的主要病因。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婴幼儿抵抗力低下,易在流行季节(南方夏秋,北方冬春)感染患病,患儿是其重要传染源,小儿及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亦可能是传染源。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免疫力: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容易感染本病。
年龄:婴幼儿是本病的易患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
咳嗽、流鼻涕、喷嚏;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喘憋;
烦躁不安、嗜睡;
发绀;
胃肠道出血:柏油样便。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急诊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时,将通过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此项检查是为了明确血象情况,大致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
病毒分离培养鉴定:此项检查是为了明确病毒感染,一般对患儿鼻咽分泌物做病毒分离培养。
免疫荧光抗体检查:此项检查是为了明确病毒感染,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抗体来明确病毒感染。
X 线胸片:可以判断肺部的大体病变,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既往病史?
有什么症状?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治疗了吗?接受的什么治疗?服用的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买的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氯丙嗪、异丙嗪合剂:此药可以缓解患儿烦躁不安的症状,起到镇静的作用。小于 3 个月的小儿体内的药物代谢酶可能不足,不宜应用本品。
溴己新:此药具有化痰的作用。
氢化可的松:如以氯丙嗪、异丙嗪缓解严重喘憋效果欠佳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
毛花苷 C:对于心力衰竭的患儿,可以用此药,增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输出量。
20% 甘露醇:有脑水肿征象的患儿,可给予脱水剂。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较重的患儿在喘憋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少数患儿甚至可以发生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病儿病情可以好转,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氯丙嗪、异丙嗪合剂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即皮肤大片泛红,全身大量脱皮)需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复查:如果患儿出院后病情不见好转,应及时去医院复诊,可复查血常规、胸片等检查,以明确患儿病情。
饮食:要定时、定点进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食物要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加儿童身体的抵抗力。
运动:适度的锻炼对于提高体质、增强免疫是有帮助的,同时,多运动还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但是不推荐做剧烈运动(篮球、网球、短跑等)。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来说,较好的运动方式有:游泳、散步、慢跑等。对于婴幼儿而言,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抬头、翻身、爬行等锻炼。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平日里要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本病患儿。
婴幼儿家长不要去患儿家串门,以免携带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小孩。疾病的流行期,应减少集体活动、减少小儿外出频率,以防感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