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伪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概述
假膜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结肠部位,是一种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是由于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该病病情重,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2007~2008 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调査结果显示,假膜性肠炎发病率为 13.04 人/万。2010 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调查发现,应用抗菌药物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率为 23.8%。
因与抗生素的应用关系密切也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之称,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仅为轻度腹泻,也可出现高热、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危及生命。
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该病发病年龄多在 50~59 岁组,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
如果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或腹痛时,应及早就医。
假膜性肠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停用相关抗生素,选择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抗生素药物(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或粪菌移植治疗。
症状
假膜性肠炎有哪些症状?
该病发病年龄多在 50~59 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腹胀、发热。
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在应用抗生素的 4~10 天,或在停药后 1~2 周内,或于手术后 5~20 天发生。
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轻度患者,大便每日 2~3 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
重者有大量腹泻,大便每日可 30 余次之多,有时腹泻可持续 4~5 周,少数病例可排出斑块状假膜。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征象,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胀气及肠鸣音减弱。
腹痛为较多见症状。有时很剧烈,可伴腹胀、恶心、呕吐,以至被误诊为急腹症。
毒血症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表现。重者常发生低血容量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
假膜性肠炎并发症有哪些?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体液丢失,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
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
尿少、甚至无尿。
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功能不全。
中毒性巨结肠。
病因
假膜性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近年研究证实,假膜性肠炎患者粪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 B)和肠毒作用的毒素(Toxin A),其中前者是假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毒素均可使仓鼠发生致死性回盲肠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肠黏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黏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假膜。
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该病也可发生于手术后,特别是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炎症性肠病等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
哪些人容易患假膜性肠炎?
年龄大于 65 岁。
炎症性肠病患者。
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患者。
使用抑酸剂者。
使用以下抗生素更易发生假膜性肠炎:克林霉素、头孢类、氟喹诺酮类。
消化道肿瘤等大手术后患者。
继发于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心力衰竭等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接受过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腹泻或腹痛等症状,且按照普通肠炎治疗无效,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其他肠道炎症性或肿瘤性疾病(如各种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癌等)也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需经过检查后方能明确病因。
临床医师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假膜性肠炎一经诊断,应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选择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抗生素(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或粪菌移植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而导致严重后果。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假膜性肠炎?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抗生素治疗史及临床表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检测和内镜检查的结果,确诊假膜性肠炎并不难。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与相关辅助检査。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血便、发热,甚至中毒性巨结肠、腹膜炎、呼吸窘迫等。同时符合以下 2 点才能诊断:
不明原因腹泻(24 小时内 3 次或 3 次以上不成形粪便),或影像学表现为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
粪便检测出产毒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其毒素为阳性,或内镜检査有假膜性肠炎表现。其中典型患者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发红、水肿,表面有斑块或已融合成的假膜。
但应排除其他疾病。
急性感染性肠道疾病:常规行大便镜检及大便培养,排除急性感染性肠道疾病。
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通过结肠镜、病理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抗生素使用史?
抗生素使用的时间有多久?抗生素的具体名称是什么?抗生素使用的剂量是多少?
症状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后多久出现的?
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如何?
除腹泻之外,是否还有腹痛,发热,尿少等症状?
是否有以下基础疾病: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尿毒症、心力衰竭?
近期是否使用过免疫抑制药物?是否使用过抑酸药物?
是否自行用过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假膜性肠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
对疑诊患者也要及时试停抗生素。对原发病必须使用者,可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避免使用解痉剂和止泻药,以免导致中毒性巨结肠。
重症患者
应加强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补充血容量,补充血浆、白蛋白,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使患者度过危险期。
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治疗
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协会、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医疗流行病学协会与美国传染病协会联合制订的指南,均将甲硝唑和万古霉素作为一线用药。
甲硝唑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对重度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疗效欠佳。
万古霉素可用于甲硝唑治疗失败、耐药或过敏者,以及轻、中度的孕妇和哺乳期患者。
非达霉素(fidaxomicin)是一种大环内酷类杀菌药,口服不吸收,能有效对抗革兰阳性厌氧菌,也可用于假膜性肠炎的治疗。
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决定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
轻、中度假膜性肠炎可选择停用抗菌药物或口服甲硝唑 500 毫克,3 次/天,10~14 天;轻度假膜性肠炎的治疗一般在 3 天内起效,若无效则应考虑重度或伴有并发症,或有其他致病因素,需在 5~6 天内调整治疗方案。
重度者可口服万古霉素 125 毫克,4 次/天,10~14 天。
复发风险高者可口服非达霉素 200 毫克,2 次/天,10 天,若伴有并发症如低血压、肠梗阻时可联合应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
对于完全治愈后 8 周内复发的患者,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初发者一致。
二次或多次复发者可采用万古霉素逐渐减量疗法或冲击(500 毫克)疗法。
多次复发可能并非耐药所致,可能与肠道或环境中仍存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孢子,而患者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有关。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疗
文献报道,粪菌移植治疗复发性假膜性肠炎可将治愈率提高至 90%;粪菌移植的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手术治疗
如为暴发型病例,内科治疗无效,而病变主要在结肠,或有显著的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时,可考虑行结肠切除或改道性回肠造口术。
假膜性肠炎发展及转归
该病若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及消失,粪便中致病菌转阴和毒素消失。若延误诊断,未能较好的控制病因,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则后果严重。
日常注意
注意适当休息,动静结合,休息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适当的营养供给,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严禁烟酒。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止泻药物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预防
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监管,避免滥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霉素、头孢类等)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取得预期的疗效之后应及时停药。
对老年体弱手术者,尤其是进行腹盆腔大手术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肿瘤病人,应尽量避免使用易于诱发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抗生素。对必须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都要加强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包括戴手套、穿隔离衣、手卫生、隔离、打扫环境等,防止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孢子与患者接触。
生活规律,不熬夜,营养均衡,适度运动等都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假膜性肠炎的措施。
一旦出现假膜性肠炎表现者应暂停相关抗生素并行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