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的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发生了全层(全部 9 层结构)的缺损,如同“多层蛋糕被深挖了一勺”。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自行发生的裂孔。
本病较常见,占所有黄斑裂孔的 83%。多发于 50 岁以上的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为 57~66 岁。女:男约 2∶1。一只眼患病,另一只眼的患病率为 3%~22%。
无明显可查的病因。
根据裂孔的进展情况,分为 Ⅰ 期、Ⅱ 期、Ⅲ 期和 Ⅳ 期孔。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主要危害是损害视功能,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的视力障碍。
及早发现,手术治疗后,视力预后一般较好。
症状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早期可无症状:早期病情较轻,患者通常无症状,是在眼底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不尽相同,0.05~0.5 不等,平均为 0.1。
视物变形:即患者视物时,直线会变弯曲。
中心暗点:当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自觉视物范围的中心有暗点。
特发性黄斑裂孔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黄斑裂孔周围的囊样水肿
视网膜前膜
视网膜脱离
病因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无明显可查的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特发性黄斑裂孔?
不明确。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
医生通过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最基本和最常规的眼科检查项目。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初步判断眼底病变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为眼底病的常用检查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和局部脉络膜的病变。此项检查为无创的,且操作简便而快捷。OCT 检查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的眼睛有哪些不适?这种不适持续多长时间了?
既往的全身病和眼病病史。
另一侧眼有相似病史吗?
此次发病,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进行治疗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疾病?
病情严重吗?会失明吗?
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好吗?会复发吗?
哪些费用是医保范围内的?
治疗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此手术通常采用眼部的局部麻醉,术前充分散大瞳孔。手术时,在眼球上做 3 个孔洞,分别放置玻璃体切割头、导管纤维和灌注管。手术过程中,通常会联合行内界膜撕除、眼内惰性气体填充等手术。
药物玻璃体溶解术:有研究认为,玻璃体黄斑粘连参与了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因此,手术将纤溶酶=注入玻璃体腔,溶解玻璃体,可治疗玻璃体黄斑粘连。本方法适用于早期黄斑裂孔。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如果不治疗,会遗留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后,视力预后一般较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要注意保护眼睛。治疗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生活及用眼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用眼习惯,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避免过度用眼。
戒烟、戒酒。
保护眼部,避免眼部受伤。
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如蹦极等)。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饮食: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防止便秘。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定期复查: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不要用力,避免外伤和剧烈活动,适当休息。
术后两周内避免眼睛进水,避免不干净东西进入眼睛,勿大力揉眼。
遵照医嘱,按时滴用眼药水。
术后遵医嘱按时进行复查,如有不适,要随时就诊。
如果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行眼内气体填充术,根据填充气体的种类,术后 1~2 周要遵医嘱保持俯卧位休息、日常注意保持头低位。
滴眼药水时,滴前摇匀,滴时瓶口抬高,注意不要碰到睫毛。
两种眼药水之间间隔至少 5~10 分钟。
若有眼药水和眼膏,先点药水,后点眼膏,同样间隔 5~10 分钟。
其他:
家人在情感上多关心、多陪伴,给予足够的家庭支持。
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另一侧眼的眼底。
预防
因本病无明显可查的原因,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