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概述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子宫颈病变,常发生于 25~35 岁妇女。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 )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以下部分使用简称)。
大部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自然消退,但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能发展为宫颈癌,时间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因此需及时治疗。宫颈上皮内病变反映了子宫颈癌发展中的连续过程。通过筛查发现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并及时临床治疗干预,可有效降低子宫颈癌发病率。
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流液增多,或伴有臭味,有些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现接触性出血,白带带血等。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常见症状包括:
基本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流液增多,或伴有臭味,有些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现接触性出血,白带带血等。
妇科检查,宫颈可光滑,或可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或子宫颈糜烂表现,未见明显病灶。
常见并发症包括:
低级别病变转为高级别病变,逐渐进展为宫颈癌,若仍未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可能进一步进展为晚期宫颈癌,失去手术机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
病因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有关,同时,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过早(<16 岁),过频、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和免疫抑制也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HPV 的感染:HPV 目前已知约 160 多个型别,接近 90% 的 SIL 和 99% 的宫颈癌组织中发现有高危型 HPV 感染,其中约 70% 与 HPV16 和 18 型有关。高危 HPV 产生病毒癌蛋白,其中 E6 和 E7 分别作用于细胞的抑癌基因使之失活或讲解,继而诱发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癌变。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性生活早,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小于 16 岁、早年分娩、多产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吸烟:可增加感染 HPV 效应。
哪些人容易患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性生活乱,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小于 16 岁、早年分娩、多产者。
高危 HPV 持续感染。性活跃的妇女 HPV 感染率高,高峰年龄在 18~28 岁,但大部分妇女的 HPV 感染期较短,机体可在 8~10 月清除 HPV 病毒,只有约 10%~15% 的 35 岁以上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只有持续高危 HPV 的感染,宫颈病变才可能进展为宫颈癌,一般从感染开始到发展为宫颈癌需要 10~15 年时间。在妇女的一生中,可反复感染 HPV,也可能同时感染不同型别的 HPV。因此,并不是有高危 HPV 的感染就一定导致宫颈癌。
就医
若出现性生活后出血(也称接触性出血),白带带血丝,阴道流液增多或有异味儿,需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阴道流液伴或不伴臭味。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性生活后或无原因阴道出血大于平素月经量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妇科
医生如何诊断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诊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遵循三阶梯诊断流程,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第一阶梯: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 HPV 检测。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 SIL 筛查的基本方法,其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目前多选用液基细胞涂片法。
性生活 3 年以上,年龄 21 岁有性生活史,常规筛查。
HPV 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可与细胞学用于 25 岁以上女性的宫颈癌筛查;也可用于 21~25 岁女性细胞学初筛为轻度异常的分流。
若细胞学异常且 HPV 阳性,可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
25 岁以下年轻妇女中感染率高,一般为一过性感染,大多在 1~2 年内自行清除,故不推荐 25 岁以下妇女采用 HPV 初筛,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第二阶梯:阴道镜检查,可讲充分暴露的阴道和宫颈光学放大最高达 40 倍,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病变。
第三阶梯: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疑病灶,或阴道镜诊为高级别病变者均应活检,必要时行宫颈管搔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接触性出血,阴道流液,白带带血或水样白带?
有无多个性伴侣?
既往有无妇科体检,结果如何?
妇科体检是否行宫颈癌筛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感染 HPV?
为什么会患宫颈病变?
如何确诊病变严重程度?
为什么 HPV 阴性仍会患宫颈病变?
能不能子宫切除?
能不能治愈?会不会复发?
治疗有没有什么后遗症?并发症?
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后需不需要复查?如何复查?
治疗
宫颈低级别病变约 60%~70% 可自然消退,目前治疗趋于保守。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需要治疗,可选择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冷刀锥切术。子宫切除不作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首选,经宫颈锥切确诊、年龄较大及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行子宫全切术。
药物治疗
无有效药物,一般需要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约 60%~70% 可自然消退,目前治疗趋于保守。
细胞学检查为 LSIL 及以下者可观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如果病变持续存在 2 年者或病变进展者,需进行治疗。
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选择宫颈激光和冷冻等消融治疗。
阴道镜检查不充分者,或不除外HSIL采用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需积极治疗。
阴道镜检查比较充分者可用子宫颈锥切术或消融治疗。
阴道镜检查不充分者可选择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冷刀锥切术。
子宫切除不作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首选,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高级别病变、年龄较大及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行子宫全切术。
治疗后随访
术后随访,也作为疾病治疗的一部分。
LSIL:治疗后 6 个月后复查细胞学,如无异常,1 年以后复查细胞学及 HPV,必要时行阴道镜检查。
HSIL:每 3~6 个月进行宫颈细胞学和(或)HPV 检测,连续 3 次正常后,可每年复查一次,任何一项阳性均建议行阴道镜检测,应坚持随访 20 年。若患者选择子宫切除,应在术后 1 年半内定期进行细胞学的随访及阴道镜检查 2 次,若为阴性,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细胞学。
疾病发展和转归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约 60%~70% 可自然消退,在随访过程中如果病变持续存在 2 年者或病变进展者,需进行治疗。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因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需积极治疗。
日常注意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早、多个性伴侣、早年分娩及多产,避免与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触,减少感染 HPV 机会。
营养均衡,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强自体清除病毒能力。
有性生活 3 年以后,或 21 岁开始需定期行宫颈癌筛查;发现宫颈病变及早临床就诊。
预防
宫颈病变可防可治,切莫讳疾忌医。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一级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绝性生活混乱,有条件者可预防性接种 HPV 疫苗;营养均衡,多参加运动,增加机体免疫力。
二级预防:定期做妇科检查,已婚女性建议每年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及 HPV 筛查,发现问题应进一步做病理学检查。
三级预防:对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人乳头状病毒 HPV 感染人群,应积极采取相应诊疗措施,尽量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