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惊是什么?夜惊怎么办?夜惊症状有哪些?

什么是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是指原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积液。患病情况如何?本病目前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胸膜转移性肿瘤、胸膜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患有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癌症是恶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恶性胸腔积液有什么症状?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是本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可伴随有胸痛和刺激性干咳等。全身症状包括体重减轻、乏力、食欲减退、皮肤发绀、贫血等,晚期可出现极度消瘦、皮包骨、无力等恶病质的表现。恶性胸腔积液如何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针对病因进行放、化疗治疗,胸腔穿刺术、胸膜粘连术等可减少胸腔积液,以缓解疾病症状。治疗关键点是减少胸腔积液缓解症状。治疗难点是确定胸腔积液的病因,并对其进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什么危害?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胸腔积液生长迅速,常因大量积液的压迫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可接受进一步的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和预期寿命,根据患者自身原发病的情况而定。出现恶性胸腔积液,表明肿瘤播散或已进展至肿瘤晚期,患者预期寿命将显著缩短。一旦确诊,应尽快评估患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别称

夜啼,夜惊症,睡惊

概述

夜惊(Night Terror)是指儿童的睡眠周期转换出现障碍,且未能完全清醒,同时伴有惊叫和哭喊的症状[1]。该病与儿童的睡眠特征有关,发病率约为 3%[2]。随着年龄的增长,夜惊会逐渐减少和消失。极少数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和成人时期,持续的夜惊发作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应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1]。

夜惊的具体发作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先天遗传和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可能是最基本的病因,在外界环境因素的触发或影响之下,可导致病情发作、进展或消退[1]。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4~12 岁年龄段的儿童、伴有家族病史、睡眠长期受到干扰、存在心理或健康问题,睡前饮食[1][2]。

夜惊的临床特征是入睡后 30 分钟~ 2 小时内,患儿突然惊恐、尖叫,并伴有相应的神情和动作。几分钟内即结束,次日醒来对此没有记忆[1]。

夜惊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意外伤害、心理问题[2]。

如果患儿的夜惊症状频繁发作,对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的影响,则有必要接受诊治[2]。

临床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症状、了解病史,结合脑电图和睡眠监测结果,从而作出临床诊断。部分患儿还需要开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2]。

控制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是缓解夜惊患儿病情的主要手段[1]。临床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2]。

应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2]。

夜惊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无法彻底避免其发作,但通过控制诱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1]。

症状

夜惊有哪些临床特征?

夜惊患儿的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1]:

夜惊多发生于入睡后 30 分钟~2 小时内突然发作;

发作期间患儿呈现极度惊恐,突然惊恐、尖叫,并伴有相应的神情和动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后结束;

若家长试图在发作时唤醒患儿,开始往往缺乏反应,随后即使唤醒也表现为神志模糊;

第二天醒来后,患儿对夜惊发作没有记忆。

夜惊有哪些临床症状?

患儿白天一切正常,夜间在睡眠中会突然惊醒,伴尖叫或哭喊,同时可有极端恐惧的神情和行为表现,手足乱动,双眼圆睁[2]。

夜惊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夜惊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2]:

频繁发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影响生活和学习;

发作时如果动作过大,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往往伴随心理问题。

病因

夜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夜惊的具体发作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睡眠障碍所致。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夜惊出现、进展或消退[1]。

先天遗传和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可能是最基本的病因;

外界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影响,可触发或改变病情。

夜惊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夜惊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1][2]:

年龄:青春期之前(4~12 岁)常见,多见于 5~7 岁的儿童;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

环境因素:患儿的睡眠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心理因素:情绪焦虑、抑郁、紧张;

病理因素:脑部发生病变或发育异常;

药物因素:服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个人习惯:睡前饮食,睡眠中腹部或膀胱充盈。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儿的夜惊症状频繁发作,对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的影响,则有必要接受诊治[2]。

就诊科室: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夜惊?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情发作时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大致了解患儿的既往病史以及日常生活状态[2]。

夜惊的针对性检查[2][3]:

视频脑电图监测;

多导睡眠监测。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感染发热或脑部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夜惊样表现”[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能否描述症状发作时的具体状态?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症状的发作频率怎样?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症状?

除了睡眠中惊醒,是否还有其他异常症状?

患儿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和发烧?

患儿近期的生活状态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或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加重?

是否会对健康状况或智力水平造成影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疗效?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控制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是缓解夜惊患儿病情的主要手段[1]。临床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2]。

如何治疗夜惊?

心理治疗[2]:

医生会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让家长和患儿充分了解夜惊的大致病因;

消除家长和患儿的恐慌心理,寻找合适的方法纾解现有的紧张情绪;

针对患儿的焦虑、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例如学校恐惧、学业压力过大等,转诊至青少年心理门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2][3]:

苯二氮卓类——氯硝西泮(Clonazepam)、(Alprazolam);

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

中药。

日常注意

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2]。

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确保安静、舒适,光线适宜。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不宜过晚入睡,睡前不要吃太多零食或喝太多水。

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在以后的复诊或居家治疗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患儿夜惊发作时,家长可在旁监护,避免其由于不自主的动作而受到伤害。

家长不要将患儿从夜惊中唤醒,反复将其唤醒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更为严重。

平时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与患儿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使其有充分的安全感。

预防

夜惊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无法彻底避免其发作,但通过控制诱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1]。

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

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家长与儿童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粗暴;

儿童临睡前,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或观看过于刺激的节目或书籍。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上班族男性如何避免肥胖

2023-9-1 23:23:44

疾病

小儿α-地中海贫血是什么?小儿α-地中海贫血怎么办?小儿α-地中海贫血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