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夜啼,夜惊症,睡惊
概述
夜惊(Night Terror)是指儿童的睡眠周期转换出现障碍,且未能完全清醒,同时伴有惊叫和哭喊的症状[1]。该病与儿童的睡眠特征有关,发病率约为 3%[2]。随着年龄的增长,夜惊会逐渐减少和消失。极少数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和成人时期,持续的夜惊发作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应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1]。
夜惊的具体发作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先天遗传和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可能是最基本的病因,在外界环境因素的触发或影响之下,可导致病情发作、进展或消退[1]。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4~12 岁年龄段的儿童、伴有家族病史、睡眠长期受到干扰、存在心理或健康问题,睡前饮食[1][2]。
夜惊的临床特征是入睡后 30 分钟~ 2 小时内,患儿突然惊恐、尖叫,并伴有相应的神情和动作。几分钟内即结束,次日醒来对此没有记忆[1]。
夜惊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意外伤害、心理问题[2]。
如果患儿的夜惊症状频繁发作,对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的影响,则有必要接受诊治[2]。
临床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症状、了解病史,结合脑电图和睡眠监测结果,从而作出临床诊断。部分患儿还需要开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2]。
控制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是缓解夜惊患儿病情的主要手段[1]。临床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2]。
应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2]。
夜惊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无法彻底避免其发作,但通过控制诱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1]。
症状
夜惊有哪些临床特征?
夜惊患儿的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1]:
夜惊多发生于入睡后 30 分钟~2 小时内突然发作;
发作期间患儿呈现极度惊恐,突然惊恐、尖叫,并伴有相应的神情和动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后结束;
若家长试图在发作时唤醒患儿,开始往往缺乏反应,随后即使唤醒也表现为神志模糊;
第二天醒来后,患儿对夜惊发作没有记忆。
夜惊有哪些临床症状?
患儿白天一切正常,夜间在睡眠中会突然惊醒,伴尖叫或哭喊,同时可有极端恐惧的神情和行为表现,手足乱动,双眼圆睁[2]。
夜惊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夜惊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2]:
频繁发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影响生活和学习;
发作时如果动作过大,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往往伴随心理问题。
病因
夜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夜惊的具体发作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睡眠障碍所致。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夜惊出现、进展或消退[1]。
先天遗传和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可能是最基本的病因;
外界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影响,可触发或改变病情。
夜惊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夜惊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1][2]:
年龄:青春期之前(4~12 岁)常见,多见于 5~7 岁的儿童;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
环境因素:患儿的睡眠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心理因素:情绪焦虑、抑郁、紧张;
病理因素:脑部发生病变或发育异常;
药物因素:服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个人习惯:睡前饮食,睡眠中腹部或膀胱充盈。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儿的夜惊症状频繁发作,对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的影响,则有必要接受诊治[2]。
就诊科室: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夜惊?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情发作时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大致了解患儿的既往病史以及日常生活状态[2]。
夜惊的针对性检查[2][3]:
视频脑电图监测;
多导睡眠监测。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感染发热或脑部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夜惊样表现”[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能否描述症状发作时的具体状态?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症状的发作频率怎样?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症状?
除了睡眠中惊醒,是否还有其他异常症状?
患儿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和发烧?
患儿近期的生活状态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或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加重?
是否会对健康状况或智力水平造成影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疗效?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控制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是缓解夜惊患儿病情的主要手段[1]。临床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2]。
如何治疗夜惊?
心理治疗[2]:
医生会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让家长和患儿充分了解夜惊的大致病因;
消除家长和患儿的恐慌心理,寻找合适的方法纾解现有的紧张情绪;
针对患儿的焦虑、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例如学校恐惧、学业压力过大等,转诊至青少年心理门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2][3]:
苯二氮卓类——氯硝西泮(Clonazepam)、(Alprazolam);
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
中药。
日常注意
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2]。
改善患儿的睡眠环境,确保安静、舒适,光线适宜。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不宜过晚入睡,睡前不要吃太多零食或喝太多水。
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在以后的复诊或居家治疗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患儿夜惊发作时,家长可在旁监护,避免其由于不自主的动作而受到伤害。
家长不要将患儿从夜惊中唤醒,反复将其唤醒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更为严重。
平时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与患儿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使其有充分的安全感。
预防
夜惊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无法彻底避免其发作,但通过控制诱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1]。
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
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家长与儿童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粗暴;
儿童临睡前,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或观看过于刺激的节目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