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体在急速进入海拔 2500 米以上的地区,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拨地区,或久居高原等情况,因某些因素的诱发,使身体不适应高原的低压性低氧,而发生缺氧,导致严重脑功能障碍,即为高原脑水肿。属于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类型之一,重者须及时救治[1]。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旅游、探险及工作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地区。高原脑水肿的发生率为 0.05~2.00%,而随着海拨的增高及劳动强度的增大,发生率也不断增加[2]。
最主要的病因为低压性低氧。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进入高原时上升的速度、高度和个体易感性,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感染、疲劳、饥饿及情绪等。
有研究者将高原脑水肿分两型,A 型是起病急骤,病情险恶,多在快速进入高原后 3 天内发病;B 型是多居住在高原地区后,数月至数年发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还可根据症状分为昏迷前期(轻型脑水肿)和昏迷期(重型脑水肿)。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胸闷乏力等,逐渐转入淡漠、语言障碍、神志恍惚、嗜睡、共济失调,最后发展为昏迷等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
疾病发生时,应快速将患者降到较低的高度,并予以高流量吸氧,有条件可行高压氧治疗,以及进行脱水降颅压、利尿、抗炎、抗感染等治疗。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考虑行气管插管,以达到有效通气(减少脑水肿)的效果,并防止出现并发症。
高原脑水肿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形成“脑缺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循环障碍-血氧扩散困难-脑缺氧”的恶性循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阶梯式上山是预防该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到达高原后,无论发病与否,均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地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如果发生高原脑水肿,立即送到较低的高度,予以吸氧和服用地塞米松等治疗。
症状
高原脑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嗜睡、烦躁不安、共济失调和昏迷等。重症者可发生抽搐、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肿、严重感染和脑出血等,如果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高原脑水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剧烈头痛:因持续性处于低压、低氧状态,脑缺氧及脑水肿程度加重,使颅压增高,患者的头痛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剧烈头痛;
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共济失调:如四肢不协调,行走不稳等表现;
进行性意识障碍:患者可从最初的兴奋、谵妄,最后发展为昏迷。
高原脑水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果高原脑水肿持续发展,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颅内高压:血管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及脑静脉回流受阻等,都是颅内高压的发病机制;
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高压的发生,可导致机械性血管渗漏;
癫痫:脑水肿会引起脑皮层出现广泛性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抽搐;
肺水肿:同为急性高原病的重症,多伴发脑水肿;
脑疝:颅高压一直发展,会出现颞叶钩回疝及枕骨大孔疝,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
该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为高原的低压性低氧,发病最主要与进入高原时上升速度、上升高度和个体易感性有关。而且,如果身体处于感染、疲劳、饥饿等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高原脑水肿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原低压性低氧:因高原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会使人容易缺氧,身体内氧的供应不能满足大脑需要,而在全身器官中,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随着缺氧严重,继而发生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脑血流量增加:缺氧刺激了多种扩张血管物质产生,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内血流灌注量急剧上升,超出了负荷,继而发生脑水肿;
细胞内钠水潴留: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紊乱,使细胞内钠水潴留,可加重脑组织水肿;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缺氧可损伤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脑水肿[2]。
哪些人容易患高原脑水肿病?
因各种原因需要长时间或短时间急性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下的人群:如登山人员、平原地区支援高原区的工作人员、地质人员、旅游人员等;
已有缺氧症疾病的患者(如休克、失血、贫血、肺心病、冠心病);
熬夜、疲劳的人群;
饥饿人群;
合并感冒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而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的患者。
就医
人体在急速进入海拔 2500 米以上的地区、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拨地区、或久居高原等情况,因某些因素的诱发,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等,随之,发生神智恍惚、意识朦胧、嗜睡、 昏睡,甚至昏迷等表现时,要考虑高原脑水肿可能。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在高原地区出现胸闷、乏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出现轻度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嗜睡等极度倦怠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出现神志恍惚、幻觉、谵妄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神志发生变化,出现昏迷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发生癫痫时,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原脑水肿病?
进入高原后的患者,尤其处于海拔 3000 米以上容易发病。神经精神体征表现明显,如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等,随之,发生神智恍惚、意识朦胧、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可以诊断为高原脑水肿病,但需要排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药物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以及癫痫、脑膜炎、脑炎等疾病[2]。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中,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动脉血气检查中,可发现持续性、进行性发展的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眼底检查: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表现为静脉扩张、动静脉比例增高、点状、片状或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视盘水肿和出血等;
CT 检查:多数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弥漫性脑水肿表现,体现为脑室、脑沟变窄,使脑实质显得较为饱满,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影,少数无异常;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水肿,T1WI(T1 加权像)为低信号,T2WI(T2 加权像)为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缘不清楚。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者家属的问题?
有什么症状?主要表现是什么?严重程度如何?已经出现了多久?
之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其他基础疾病?
是否首次进入高原地区?
近期有无向高海拔攀登的经历?
进入高原地区后,是否有重体力活动?
作息是否规律,有无熬夜、饥饿、情绪激动或着凉史?
发病前服用过哪些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容易得此病?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这个病能够痊愈吗?会不会留后遗症?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复发的可能吗?我应该如何预防?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水肿的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病情严重者应尽快转送至低海拔处。以持续高流量吸氧或高压氧吸氧、脱水、利尿、补液(慎用盐水)等治疗为主,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4]。
药物治疗
皮质激素:降低大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不仅可以减轻脑间质水肿,也起到预防的作用;
乙酰唑胺:增强肾对 HCO3-(碳酸氢根离子,是碱性离子)的排出,形成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并使通气加强,能有效缓解血氧饱和度的急性改变,同时可以促进利尿,减轻水肿。此外,该药物也可以预防高原脑水肿的发生;
利尿剂:减少体内钠水潴留,从而减轻脑水肿;
银杏制剂:不仅起到抗氧化的作用,也起到预防脑水肿的作用;
维生素 C、维生素 E:对抗应激产生的自由基;
中草药:如复方党参、红景天、刺五加、异叶青兰、黄芪、茯苓、冬虫夏草等。
其他治疗
降低海拨高度;
氧疗:尽早给予高浓度、高流量吸氧,是及时有效地改善脑组织缺氧的关键。有条件者,更应该及早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扩大血氧有效扩散范围,迅速纠正脑缺氧状态,打断脑缺氧-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对躁动的患者,采用制动措施;
适当降温:结合冰毯、冰帽等物质,可以降低患者的基础体温,有助于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减少耗氧量,缓解脑水肿(降温时间一般在高原脑水肿昏迷发生后,24 小时内开始,持续到病情稳定)。
高原脑水肿病的发展和转归
高原脑水肿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危及生命。但经过及时、正确的规范治疗后,可治愈,视病情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有后遗症。
日常注意
饮食调节,以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为主,保证身体组织细胞有充足的能量供应。昏迷患者可采用早期鼻饲治疗,以减轻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并有利于出入量的控制,防止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患者口腔的清洁;
在高原脑水肿患者发生昏迷后,应在 24 小时内,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低患者的温度,持续到病情稳定;
饮食调节: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以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
放松心情,避免焦虑[5]。
预防
对进入高原地区旅游的旅客,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方法,采取逐步上升高度及药物的预防措施,熟知临床症状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旅客的防范意识,降低发病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建议在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逐步上升海拔高度,并保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
到达高原后,无论发病与否,均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避免吸烟、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避免重体力活动,可轻度活动;
注意保温,主张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恐惧;
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感冒等疾病的患者,不宜到高原地区旅游;
对易感人群,可预防性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银杏制剂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