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脑水肿是什么?高原脑水肿怎么办?高原脑水肿症状有哪些?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可导致患者肺部炎症和积液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总体发生率为 6%,多发生于免疫受损宿主, 如恶性肿瘤、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器官移植等,也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肺合并症, 约有 50%~80% 晚期艾滋病病人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已成为这类病人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与致死的主要病因。病因是一种叫做耶氏肺孢子虫的真菌,传播方式可能是空气传播。这种真菌在自然界中很常见,不过大多数人在 3~4 岁后即具备了抵御其感染的能力。最初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仅可导致人体出现轻微的症状或完全无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采用两种抗生素甲氧苄啶和磺胺甲噁唑联合治疗患者。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口服用药即可,病情严重者需要入院静脉给药治疗。免疫系统差者应及时就医,因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能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疫苗能预防这种类型的肺炎。

概述

人体在急速进入海拔 2500 米以上的地区,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拨地区,或久居高原等情况,因某些因素的诱发,使身体不适应高原的低压性低氧,而发生缺氧,导致严重脑功能障碍,即为高原脑水肿。属于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类型之一,重者须及时救治[1]。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旅游、探险及工作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地区。高原脑水肿的发生率为 0.05~2.00%,而随着海拨的增高及劳动强度的增大,发生率也不断增加[2]。

最主要的病因为低压性低氧。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进入高原时上升的速度、高度和个体易感性,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感染、疲劳、饥饿及情绪等。

有研究者将高原脑水肿分两型,A 型是起病急骤,病情险恶,多在快速进入高原后 3 天内发病;B 型是多居住在高原地区后,数月至数年发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还可根据症状分为昏迷前期(轻型脑水肿)和昏迷期(重型脑水肿)。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胸闷乏力等,逐渐转入淡漠、语言障碍、神志恍惚、嗜睡、共济失调,最后发展为昏迷等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    

疾病发生时,应快速将患者降到较低的高度,并予以高流量吸氧,有条件可行高压氧治疗,以及进行脱水降颅压、利尿、抗炎、抗感染等治疗。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考虑行气管插管,以达到有效通气(减少脑水肿)的效果,并防止出现并发症。

高原脑水肿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形成“脑缺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循环障碍-血氧扩散困难-脑缺氧”的恶性循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阶梯式上山是预防该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到达高原后,无论发病与否,均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地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如果发生高原脑水肿,立即送到较低的高度,予以吸氧和服用地塞米松等治疗。

症状

高原脑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嗜睡、烦躁不安、共济失调和昏迷等。重症者可发生抽搐、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肿、严重感染和脑出血等,如果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高原脑水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剧烈头痛:因持续性处于低压、低氧状态,脑缺氧及脑水肿程度加重,使颅压增高,患者的头痛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剧烈头痛;

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共济失调:如四肢不协调,行走不稳等表现;

进行性意识障碍:患者可从最初的兴奋、谵妄,最后发展为昏迷。

高原脑水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果高原脑水肿持续发展,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颅内高压:血管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及脑静脉回流受阻等,都是颅内高压的发病机制;

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高压的发生,可导致机械性血管渗漏;

癫痫:脑水肿会引起脑皮层出现广泛性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抽搐;

肺水肿:同为急性高原病的重症,多伴发脑水肿;

脑疝:颅高压一直发展,会出现颞叶钩回疝及枕骨大孔疝,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

该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为高原的低压性低氧,发病最主要与进入高原时上升速度、上升高度和个体易感性有关。而且,如果身体处于感染、疲劳、饥饿等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高原脑水肿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原低压性低氧:因高原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会使人容易缺氧,身体内氧的供应不能满足大脑需要,而在全身器官中,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随着缺氧严重,继而发生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脑血流量增加:缺氧刺激了多种扩张血管物质产生,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内血流灌注量急剧上升,超出了负荷,继而发生脑水肿;

细胞内钠水潴留: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紊乱,使细胞内钠水潴留,可加重脑组织水肿;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缺氧可损伤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脑水肿[2]。

哪些人容易患高原脑水肿病?

因各种原因需要长时间或短时间急性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下的人群:如登山人员、平原地区支援高原区的工作人员、地质人员、旅游人员等;

已有缺氧症疾病的患者(如休克、失血、贫血、肺心病、冠心病);

熬夜、疲劳的人群;

饥饿人群;

合并感冒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而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的患者。

就医

人体在急速进入海拔 2500 米以上的地区、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拨地区、或久居高原等情况,因某些因素的诱发,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等,随之,发生神智恍惚、意识朦胧、嗜睡、 昏睡,甚至昏迷等表现时,要考虑高原脑水肿可能。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在高原地区出现胸闷、乏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出现轻度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嗜睡等极度倦怠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出现神志恍惚、幻觉、谵妄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神志发生变化,出现昏迷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发生癫痫时,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原脑水肿病?

进入高原后的患者,尤其处于海拔 3000 米以上容易发病。神经精神体征表现明显,如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等,随之,发生神智恍惚、意识朦胧、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可以诊断为高原脑水肿病,但需要排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药物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以及癫痫、脑膜炎、脑炎等疾病[2]。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中,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动脉血气检查中,可发现持续性、进行性发展的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眼底检查: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表现为静脉扩张、动静脉比例增高、点状、片状或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视盘水肿和出血等;

CT 检查:多数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弥漫性脑水肿表现,体现为脑室、脑沟变窄,使脑实质显得较为饱满,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影,少数无异常;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水肿,T1WI(T1 加权像)为低信号,T2WI(T2 加权像)为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缘不清楚。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者家属的问题?

有什么症状?主要表现是什么?严重程度如何?已经出现了多久?

之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其他基础疾病?

是否首次进入高原地区?

近期有无向高海拔攀登的经历?

进入高原地区后,是否有重体力活动?

作息是否规律,有无熬夜、饥饿、情绪激动或着凉史?

发病前服用过哪些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容易得此病?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这个病能够痊愈吗?会不会留后遗症?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复发的可能吗?我应该如何预防?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水肿的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病情严重者应尽快转送至低海拔处。以持续高流量吸氧或高压氧吸氧、脱水、利尿、补液(慎用盐水)等治疗为主,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4]。

药物治疗

皮质激素:降低大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不仅可以减轻脑间质水肿,也起到预防的作用;

乙酰唑胺:增强肾对 HCO3-(碳酸氢根离子,是碱性离子)的排出,形成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并使通气加强,能有效缓解血氧饱和度的急性改变,同时可以促进利尿,减轻水肿。此外,该药物也可以预防高原脑水肿的发生;

利尿剂:减少体内钠水潴留,从而减轻脑水肿;

银杏制剂:不仅起到抗氧化的作用,也起到预防脑水肿的作用;

维生素 C、维生素 E:对抗应激产生的自由基;

中草药:如复方党参、红景天、刺五加、异叶青兰、黄芪、茯苓、冬虫夏草等。

其他治疗

降低海拨高度;

氧疗:尽早给予高浓度、高流量吸氧,是及时有效地改善脑组织缺氧的关键。有条件者,更应该及早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扩大血氧有效扩散范围,迅速纠正脑缺氧状态,打断脑缺氧-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对躁动的患者,采用制动措施;

适当降温:结合冰毯、冰帽等物质,可以降低患者的基础体温,有助于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减少耗氧量,缓解脑水肿(降温时间一般在高原脑水肿昏迷发生后,24 小时内开始,持续到病情稳定)。

高原脑水肿病的发展和转归

高原脑水肿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危及生命。但经过及时、正确的规范治疗后,可治愈,视病情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有后遗症。

日常注意

饮食调节,以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为主,保证身体组织细胞有充足的能量供应。昏迷患者可采用早期鼻饲治疗,以减轻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并有利于出入量的控制,防止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患者口腔的清洁;

在高原脑水肿患者发生昏迷后,应在 24 小时内,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低患者的温度,持续到病情稳定;

饮食调节: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以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

放松心情,避免焦虑[5]。

预防

对进入高原地区旅游的旅客,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方法,采取逐步上升高度及药物的预防措施,熟知临床症状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旅客的防范意识,降低发病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建议在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逐步上升海拔高度,并保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

到达高原后,无论发病与否,均给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避免吸烟、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避免重体力活动,可轻度活动;

注意保温,主张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恐惧;

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感冒等疾病的患者,不宜到高原地区旅游;

对易感人群,可预防性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银杏制剂等药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藿香正气片的功效与作用-藿香正气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

疾病

日间遗尿是什么?日间遗尿怎么办?日间遗尿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