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增生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
概述
生脓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的、皮肤黏膜增生导致的血管病变,多发生于皮肤损伤后。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少年较为常见。
生脓性肉芽肿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可能是外伤刺激毛细血管过度增生引起,也有可能是化脓性细菌侵入受损伤的皮肤感染导致。患者多伴有外伤史,因此,皮肤损伤是该病主要的危险因素。
主要症状是红色或暗红色突起,为肉芽团块,类似球样或蘑菇样。前期生长迅速,后期生长缓慢,常见于手指、头部、面部、口腔黏膜等皮肤易受损伤处。圆形或扁平状,大小约为绿豆到樱桃不等。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触之易出血,且难止血。部分会糜烂、化脓、发臭,形成褐色脓痂。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和高频电刀电灼。普遍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预后较好。射频术及药物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国内应用较少,有待推广。病变部位是选择治疗方法的关键,如何减少出血,不留瘢痕是治疗的难点。
部分生脓性肉芽肿会糜烂、化脓,形成褐色脓痂,不仅影响美观,造成患者心理压力,还有可能感染周围组织,导致炎症。
本病治疗方法多,预后良好,经正规治疗可痊愈。患者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减轻心理压力。
症状
生脓性肉芽肿前期生长迅速,后期逐渐缓慢,但不会自行消失。常见于手指、头部、面部、口腔黏膜等皮肤易受损伤处。呈红色或暗红色突起,为肉芽团块,类似球样或蘑菇样。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极易出血,且较难止血。严重时会糜烂、化脓,形成褐色脓痂,易引起感染且影响美观。
生脓性肉芽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生脓性肉芽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生于手指、头部、面部、口腔黏膜等处的红色或暗红色突起:这是最早被发现的症状,通常为圆形或扁平状的肉芽团块,类似球样或蘑菇样,直径一般不超过 1 厘米,大小约为绿豆到樱桃不等。
出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其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因内部毛细血管增生,导致触之易出血,且较难止血。
化脓:部分生脓性肉芽肿会溃烂,渗出脓液,且发臭,随后形成褐色脓痂。
突起迅速增大:前期可见,后期缓慢生长或停止生长。
疼痛:周围组织受到感染时可见。
生脓性肉芽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生脓性肉芽肿通常由外伤引起,部分会溃烂、化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并产生炎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细菌感染
淋巴管炎
病因
生脓性肉芽肿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伴有外伤,经培养其分泌物发现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故推测其病因有可能是外伤刺激,也有可能是感染引起。
生脓性肉芽肿常见原因有哪些?
外伤刺激:皮肤受到损伤后,刺激毛细血管过度增生引起。
感染:由化脓性细菌侵入受损伤的皮肤,引起化脓性感染,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导致(即炎性肉芽肿反应)。
哪些人容易患生脓性肉芽肿?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生脓性肉芽肿:
体力劳动者: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比较容易在工作中受外伤,因此患生脓性肉芽肿的概率较高。
免疫力低下者:老人、儿童或病人免疫力较差,皮肤出现损伤时更容易被细菌感染。
婴儿:该病亦常见于婴儿肚脐处,可能是清洁或消毒不当导致感染。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生脓性肉芽肿:
皮肤病患者:患者因瘙痒难忍而搔抓皮肤,刺激皮肤破损处,易引起感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手指、头部、面部、口腔黏膜等处发现红色或暗红色突起;
出血;
化脓;
疼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血不止
严重感染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生脓性肉芽肿?
当医生怀疑是生脓性肉芽肿时,通常以视诊、触诊和听诊的方式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必要时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及血常规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触诊和听诊:可初步判断患者症状是否与生脓性肉芽肿吻合,了解病情发展程度,为下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医生先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突起部位颜色、大小、形态,随后用手轻触,检查突起部位活动度、按压是否疼痛及有无出血,最后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或皮肤病史等基本情况。
组织病理检查:借助皮肤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性改变,可判断其病因,同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检查方法为先消毒和局部麻醉皮损部位,然后同时取下皮损部位组织和正常组织作为标本,制作病理切片,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对比。
血常规检查:通过观察血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判断血液状况,辅助疾病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患者应注意在抽血前需空腹 12 个小时,抽血时需放松心情以便采血,抽血后需按压针孔处 5~10 分钟止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容易出血?出血后难以止血?
是否化脓并伴有臭味?
是否迅速增大后停止生长?
是否疼痛?
这些症状发现多久了?
其他部位有没有发现?
有没有受过外伤?
有无皮肤病史?
有没有看过医生?
有没有做过相关检查?
有没有服用药物或采取过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疾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与遗传有关系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费用是多少?
目前病情严重吗?会不会恶化?
有哪些治疗方法?哪些能用医保报销?
能不能根治?会不会复发?
平时要注意什么?
需要忌口吗?
患病期间会不会传染?需不需要隔离?
如何预防?
治疗
生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预后较好。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微波治疗、高频电刀电灼、射频术及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断剂:如卡替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等。该类药物可收缩血管、抑制内皮细胞生长或促进其凋亡,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消退血管肿瘤。适用于不愿意或不适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心脏病及哮喘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手术治疗
梭形生脓性肉芽肿切除术:切除生脓性肉芽肿,结扎其蒂部血管。术中出血少,一次性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缺点是切口难愈合,易留瘢痕,故不适用于面部、手指或脚趾。
其他治疗方法
液氮冷冻:利用冷冻剂液氮冷冻病变组织,破坏其活性。出现血疱或水疱的生脓性肉芽肿治疗效果较好,缺点是一次性治愈率较低,创面较大。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有气化、炭化和凝固的作用,可完全破坏病变组织机构,使其短时间内坏死脱落。止血效果较好,可用于较小皮损患者。
微波治疗:通过高能量的微波使病变组织变性失活、凝固坏死,从而去除病灶。止血效果好,一次性治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生脓性肉芽肿的临床治疗。
高频电刀电灼:先用高频电刀切除病灶,再电灼破坏其基地组织。一次性治愈率比传统切除手术低,适用于长在特殊部位(如指甲周围)、且无蒂的生脓性肉芽肿,当其无法通过传统手术切除缝合时,可用此法治疗。
射频术:射频是一种电磁波,当其作用于人体组织时,会产生电解作用及热效应,改变病变组织结构,从而消除病灶。治疗后几乎无瘢痕和色素沉着,止血效果好,复发率低,预后良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及时治疗,部分会糜烂、化脓,形成褐色脓痂,不仅影响美观,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可能造成周围组织的感染,产生炎症,危害身体健康。
经过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皮肤病变部位得到修复,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生脓性肉芽肿不仅会影响皮肤美观,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炎症,因此患者的日常注意护理尤为重要。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保持患病部位的清洁、干燥,伤口尽量不要沾水,可用湿毛巾拧干后轻轻擦拭。伤口结痂后让其自然脱落,切勿用手撕剥。若出现感染或瘢痕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术后复查:每月定期前往皮肤科门诊复查,随访 6 个月(医嘱不同时以医嘱为准)。
用药注意事项:通过药物(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断剂)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服药期间若发生头晕、无力、心率减慢甚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治疗,心脏病或哮喘患者慎用此类药物。
饮食:多食用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西兰花、绿叶类蔬菜等;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如鸡蛋、豆制品、瘦肉等;少食用过咸、过甜、过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腊肉、蛋糕、炸鸡、辣椒等。
运动: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如游泳、跑步或高强度健身项目,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康复后可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散步 3~4 天,每次 40 分钟左右,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他:可通过听歌、阅读、旅行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预防
避免外伤和感染,可有效预防生脓性肉芽肿的发生。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皮肤损伤。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1 周至少运动 3~4 天,每天 40 分钟为宜。
注意卫生,不与别人共用毛巾及衣物,避免接触感染。
每天清洁和消毒婴儿肚脐处,防止感染。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皮肤病患者应尽早前往医院的皮肤科进行正规系统地治疗,切忌搔抓或摩擦皮肤,反复刺激皮肤破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