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肠道息肉系指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赘生物,若数目多于 100 颗且分布广泛,并具有特殊临床表现者,则称之为肠道息肉病。
常见的肠道息肉病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Gardner 综合征、Turcot 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PJS)、Cowden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等。病理分型上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化生性息肉等。
肠道息肉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饮食和伴随疾病有关。
多数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多为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医生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直肠指检、结肠镜和钡剂灌肠等检查结果诊断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因人因病而异,无症状时复查即可,但症状严重、影响正常日常生活或怀疑恶变时,则必需手术治疗。关于手术治疗方法,目前主张内镜下息肉切除和病变肠管切除。
症状
肠道息肉病患者症状可不典型。多数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肠套叠等急性症状。
肠道息肉病有哪些症状?
多数肠道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性状为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腹部不适。
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肠套叠等急性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等。
肠道息肉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肠道息肉多半是良性肿瘤,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症状。当各种危险因素不断刺激息肉时,易导致细胞异常凋亡或异常增生,最终可能引起癌变。
肠道息肉病常见并发症有:
肠道梗阻
肠癌
病因
肠道息肉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饮食和伴随疾病有关。
肠道息肉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基因突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携带家系遗传的 APC 突变基因。
黑斑息肉病的主要突变基因是 LKB1/STK11。
Peutz-Jeghers 综合征(PJS)可有明确或可疑的家族史;
Gardner 综合征是 APC 基因 5 号染色体 q21 突变引起;
幼年性息肉病与 SMAN4 及 BMPR1A 转录子的缺失或突变有关。
生活习惯及饮食
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高脂肪摄入等是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与肠道息肉的发生相关。
叶酸摄入不足
叶酸摄入不足易促使肠道息肉发生。
代谢异常
代谢异常是大肠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尤其肥胖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发病率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占 58%,可能与结肠肿瘤的发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大肠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促进息肉生长。
胰岛素
血清胰岛素水平与远端增生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相关。
哪些人容易患肠道息肉病?
有家族史者。
肥胖者。
吸烟者。
饮酒者。
高脂肪饮食者。
叶酸摄入不足者。
高脂血症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就医
肠道息肉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对于有家族史者,需定期就医检查。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检发现肠道息肉。
有家族史。
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结直肠外科
腔镜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道息肉病?
医生主要依据症状,结合直肠指检、结肠镜和钡剂灌肠等检查结果,诊断肠道息肉。直肠指检对于好发于直肠部位的息肉病有一定意义,大部分患者检查可见指套染血。大便隐血试验对肠道息肉检出有一定的意义。结肠镜和钡剂灌肠对肠道息肉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直肠指检。对于好发于直肠部位的息肉病有一定意义,大部分患者检查可见指套染血。
大便隐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许多患者也不易被检出,如果阳性,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结肠镜。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病的最准确检查方法。肠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检,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情况。
X 线钡剂灌肠。X 线钡剂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肠道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且对直肠下段及<1 cm 的息肉容易漏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发现,最早发现时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
是否定期复查,复查期间有何变化,息肉是否增大、增多?
是否有不适症状,有何不适症状,是否用药治疗,用何种药物治疗,疗效如何?
是否有家族史?
是否吸烟、饮酒?
有无高脂血症病史?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何会患肠道息肉病?
如何预防肠道息肉病?
多久复查一次?复查首选何种检查?
什么情况下需对肠道息肉病进行治疗?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包括哪些方法,是否适用于我的情况?
治疗后有何注意事项?如何复查?
治疗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因人因病而异,无症状时复查即可,但症状严重、影响正常日常生活或怀疑恶变时则必需手术治疗。目前主张内镜下息肉切除和病变肠管切除。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研究多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对肠息肉有保护作用,可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及降低复发率。
激素。激素治疗能改善某些肠道息肉病患者临床症状,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内镜治疗
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不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可采用高频电圈套切除术、高频电热凝固消融术、氩离子凝固消融术、高频电热钳除术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不同的息肉病患者,病变肠管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病变切除范围不尽相同。目前外科治疗幼年性息肉病的方法是切除全部病变肠管,但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息肉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改变甚至癌变及息肉无法用内镜摘除时,均需考虑手术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由于肠道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病变,所以,定期复查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肠道息肉病术后随访应被予以重视,定期行肠镜检查。女性患者还应定期复查妇科 B 超、宫颈涂片等,以进一步监测疾病进展。肠道息肉病术后定期全面随访是早期发现并治疗息肉恶变的最好方法。
日常注意
定期复查是及时发现息肉恶变的重要途径。
肠道息肉病术后也要注意复查,定期行肠镜检查。
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治疗伴随疾病等预防肠道息肉病。
通过平衡饮食、改变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危险,蔬菜、干果、糙米、豆类等是避免发生肠道息肉的保护性因素。
大蒜有助于预防肠道息肉发生,预防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增加运动也可以降低肠道息肉的发生率。
适当补充叶酸,食用蔬菜、水果等。
避免肥胖、降低血脂。
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于有家族史者,应每年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应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