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膀胱术基础信息
手术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手术方式:开刀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回肠膀胱术简介
回肠膀胱术又称为Bricker手术,是取一段带系膜的游离回肠,将其近端关闭后与两侧输尿管吻合,远端行腹壁皮肤造口,尿液即经此造口排出体外,以此达到尿流改道的目的。
适应症
一、适应证:
1、因膀胱、尿道或女性内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已行膀胱全切除或盆腔脏器切除者,或者上述病变无法切除但已发生尿路梗阻者。
2、巨大膀胱阴道瘘和膀胱外翻,经多次手术失败或无法修补者。
3、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尿路感染和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4、结核性膀胱挛缩合并结核性尿道狭窄或结核性膀胱阴道瘘者。
5、间质性膀胱炎、坏死性膀胱炎等引起的膀胱严重挛缩,呈尿失禁状态者。
6、无法修复的下尿路先天畸形或严重创伤。
禁忌症
二、禁忌证:
1、泌尿系感染未能控制者;伴有上尿路肿瘤、结石或肾脏其他严重疾病者。
2、腹部外伤、手术或炎症所致的肠粘连者,腹腔结核、肿瘤、炎症或回肠已广泛切除者。
3、其他系统存在的严重疾病有可能导致手术危险者。
4、手术部位存在皮肤病或感染灶,妇女行经期,均应暂缓手术。
准备
1.放疗要求患者饮食少量体重减轻,以免因手术及放疗而使操作条件变差;
2.安排肠活检及病理检查,确定病变,以制定手术方案;
3.安排心电图、血液、血生理等检查,评估术前身体情况;
4.安排术前或术中放疗,抑制肿瘤生长,减少癌细胞及组织照热伤及减少血液弥漫;
5.询问术前及术中的抗凝药物、抗霉药物等用药情况;
6.给予消毒、抗感染及血液平衡措施,如收液量、电解质,降低术中发生并发症;
7.建立血液制品备用,准备血小板及其它输血品;
8.实施术前皮肤麻醉,采用环境控制,如温度控制,氧浓度控制及水下措施;
9.安排术前抗泪药物使用,减少术中泪液对包袱物的影响。
手术过程
1.麻醉: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和舒适,手术开始前会先进行麻醉。
2.开口切取:使用刀具钻孔或切开皮肤,便于术前检查和术中暴露内脏,避免损伤有关器官。
3.分离回肠和膀胱:腹腔内需要操作处分离回肠和膀胱,并检查是否准备就绪进行术后重连接。
4.术后重连接:术者将少量组织盖在两侧的回肠和膀胱连接处,通过腹腔内操作使之固定牢固。
5.术后停止出血,缝合创口:将切口周围血管和淋巴结处理干净,用皮线或内膜材料缝合结扎。
6.腹腔内清洗:用抗生素清洗防止感染,术后插入腹腔内的引流管避免积液。
注意事项
1.预防感染:采用术前一次性绝对消毒,应用一次性无菌包装器械,术中和术后温和处理皮肤粘膜及器官,保护粘膜表面的透明质。
2.保护气管:注意术中气道的护理,选择在正确的位置放置胃管,并采用安全方法。
3.控制创伤:预先用于术中安置胃管及模拟回肠引流的操作器械。
4.预防形成溃疡:降低术后炎症,提高血液循环,预防滴虫性疾病。
5.控制腹腔脏器损伤:术中注意防止腹腔脏器损伤和损伤。
6.控制出血:使用强度正确的吻合器械,注意淋巴及血管的控制。
7.降低损伤后的代谢障碍:注意整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8.保护神经系统:尽量减少围术期的时间,避免对神经根的损伤。
9.避免器官流失:采用有效的包扎绑带方法,有效的钳取方法和夹外囊钳。
不宜人群
1、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2、没有明确诊断的患者。
3、妊娠期患者。
4、脱发、出血不易控制者。
5、过敏体质者。
6、低血糖患者。
7、老年人。
并发症
1.感染:术后感染是指术后机体中某种微生物的繁殖,使术后患者发生疾病。2.出血:如大出血、术后出血等,可考虑术后出血的位置、时间和原因,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3.淋巴漏:术后淋巴漏是指术后由护理者未及时发现术后淋巴液漏出,导致术后淋巴结灌注困难甚至术后感染发生。4.术后瘘:术后瘘是指术后管腔、支气管和肠道壁间发生的非断端性穿孔。5.阻塞:术后阻塞是指大肠阻塞或小肠阻塞,由手术切口旁组织损伤或整体容量增大引起。6.贴近部位损伤:术后贴近部位损伤是指因术中营养血管的损伤,造成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以及术后管腔的塌陷等。
护理
造口的观察与护理、胃管通常固定、创伤引流管通畅。
保健饮食
1、禁食,酌情胃肠减压。
2、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
3、用等渗盐水经回肠膀胱引流管冲洗。
4、术后2周拔管。